陈海剑
【摘要】本文阐述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足的现状,剖析原因,试图从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入手,将传统礼仪文化渗透进现代礼仪教育当中,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提升礼仪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传统礼仪文化
一、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现状难言乐观
以前,谈起中职学生形象,人们普遍联想到的是抽烟、喝酒、打架、飙车、拍拖等不良行为。如果让家长在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间做选择,“你愿意把孩子送去哪”,百分之90%以上的家长会选择普通高中。近几年,虽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强化职业教育的规范建设与管理,中职学校水平与档次有了普遍的提升,但与普通高中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从笔者亲身调查的情况得知,中职学校女生涂口红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在学校里涂口红,有的偷偷化妆,染头发,涂指甲,这些都是违反学校纪律的不文明行为;而中职学校男生,校外抽烟喝酒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愿意读书学习的很少,笔者在国庆七天长假做了一个抽样调查,90%以上的同学在国庆期间完全不看书,没有自觉学习的欲望与动力。
课余时间,学生们都在玩手机,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大部分学生都是“手机控”",一到放学就到处找手机充电线或充电宝,很难想象一个在手机面前完全失去自我的年轻人,是否还能容纳得下书本与知识?
所以,中职学校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有待提高。深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两点:首先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是影视媒体与某些明星的推波助澜,吸引了大批无知的青少年跟风,盲目模仿;其次,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不到位,尽管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课,但是专业的礼仪老师非常少,导致礼仪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当然,中职生整体素质不高,归根到底还得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学生认为“我不害人,不妨碍别人就行了”。他们不知道文明礼仪不仅仅是要求“律己”,还应“励己”;不仅仅是“敬人”,还应“自重”“自爱”。
2.学生对文明礼仪与否缺乏一个明晰的标准,比如学校不允许染发化妆,有的学生认为学校管得太细,“哪有女生不爱美,化个妆就怎么啦”“涂防晒霜可以,为什么涂口红就不行,难道防晒霜不是化妆品吗”……学生不明白,学校的礼仪规定是为了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3.学生对文明礼仪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们不知道文明礼仪素养对人才的重要性,他们更不知道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对提升学校形象的重要性,总觉得学校老师是没事找事,处处为难学生。
综上,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普遍偏低,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出了问题。
二、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良方--弘扬传统礼仪文化
笔者认为,要提升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是单纯讲解几节礼仪课就能解决问题。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人站起来,得先让其思想站起来。学习礼仪礼节并不难,难在如何把礼仪灌输进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产生认同,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所以,笔者认为,讲授礼仪知识之前,首先得给礼仪教育做一个系统规划,给礼仪教育安装一个灵魂,那就是传统礼仪文化。如今国人所学所用的礼节,包含了中西礼仪,部分礼仪源自西方,从社交的角度来说,“礼多人不怪”,多学点国外礼仪知识,没有什么坏处,但是礼仪的核心思想,礼仪的灵魂必须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上发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
习总书记还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下之意,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提升到了与民族复兴同等重要的高度。可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伟大工程。所以,我们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有信心,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
中華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周公有感于殷商礼崩乐坏,乃制作礼乐,提出了礼治的治国方略。其后,圣人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后经孟子、荀子等人完善,礼乐文化正式成为中华文化核心。《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先后被列入学宫教材,成为历朝历代读书人必修之经典。除了“三礼”,注重以礼治国的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孟子》,也是科举人士必修的课程。
因此,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不仅有传统礼仪,还包括了儒家思想精髓,比如“修身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引导中职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提升学生气质形象,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如何在礼仪教育中渗透传统礼仪文化
如果我们能将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渗透在通识礼仪教学中,不仅丰富了礼仪课程的内容,还提升了礼仪课的内涵,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在学生的内心实现融合。
那么我们如何在礼仪教育中渗透传统礼仪文化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范围与内容,二是做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设计工作。下面细述之。
(一)明确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内容与范畴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而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高,不能面面俱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把握好分寸。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礼仪教学经验,礼仪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儒家经典著作中关于修身的思想,可以摘录一些名言名句,或故事进行讲解。比如,曾子名言:“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意思是说,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并成全人家的好事,体恤以往的过错,察看以后的行动,早晨有过错晚上改正就要赞许,晚上有过错早晨改正同样应该赞许。这是先贤们留下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很有说服力。
2.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比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很多同学了解不多,过年只知道有红包拿,但是对于为什么过年要发红包,很多学生不知道。
3.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们的故事,尤其是关于礼仪方面的故事。尤其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经历,学生都很爱听。
(二)做好传统禮仪文化教学设计—注重趣味与实践
做好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的教学设计,关键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与其它课程一样,礼仪课的设计应注重趣味与实践,让课程内容通俗仪容,且形象生动。传统礼仪文化,大多源自古籍,我们不可能直接照搬给学生,必须先自己吃透弄懂,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根据笔者的讲授传统文化礼仪的经历,大致有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1.讲故事法。即以故事的形式将有关的传统礼仪传授给学生。前面已经提过,关于孔子成长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都是学生们特别爱听的。
2.游戏法。尤其是在讲授传统假日与习俗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游戏形式参与其中,效果非常好。比如讲授古代婚礼时,找学生分别扮演夫妻、岳父母、家公家母等,根据场合需要施礼,学生们又是作揖,又是跪拜,场面挺热闹的。
3.实践操作法。古代的礼节文化毕竟离我们学生比较遥远,很多习俗虽然至今仍有保留,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也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讲授传统礼仪文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操的机会,比如作揖礼,男女作揖的要求不同,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一番方能领悟。
笔者相信,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礼仪课堂,不仅可以极大丰富礼仪课程的内容,还极大地提升了礼仪课的档次与内涵,因为我们给现代礼仪课堂植入了中华魂。如此,我们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以礼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莉,吕艳芝.中华礼仪[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9,8.
[2] 张祥敏.例谈职业学校的礼仪教育[J].辽宁教育,2018(12).
[3] 全娜.浅谈自媒体时代中职生礼仪教育[J].文学教育,2019(7).
[4] 董敏.职中学校礼仪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J].现代教育管理,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