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芸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目标的转换,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学科都面临着重大改变,高中音乐自然也不例外。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方位人才也已成为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现今所推广的新课本和教学方式都备受关注,但其获得的优异成果是难以忽视、不容置喙的。
关键词:高中音乐;新课改;素质教育;新时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110-01
众所周知,教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改变,原先的教育体制会难以适应新情况,这时便需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如今生本教学观念愈发得到重视的环境中,教学各阶段的课程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毋庸置疑,应该将重点落实在关注学生,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上。高中音乐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之一,也需遵循这一准则。纵览全册书,我们不难发现新版音乐书较之旧版书的区别。这些改善后的内容和教学重点,对教学任务做出了新要求,也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1.书本内容进行改善与完善
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鉴赏课本,在删除了几篇稍显冗杂的文章后,仍旧保留了较多的规定的固有欣赏曲目,比如第一章《音乐与人生》中,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等欣赏曲目,通过不同的曲风,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生的百态与真谛。除此之外,书中少不了各类民族音乐和京剧的欣赏曲目。比如,在表达中原韵味上,课文选取了《沂蒙山的小调》,学生们从抑扬顿挫的调子里进行欣赏;在体现民族风采时,选取了《宗巴郎松》、《辽阔的草原》这些曲目,让学生在学习时领略不同民族间的不同风采,但又因同是中华儿女,所以无形中又产生出了绵绵情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通过《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等戏剧节选,让学生们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固定的必备的音乐鉴赏曲目,是对学生進行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改革的重点目标。这些教学课文是具有代表性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课程如何改革,都必须传承下去的经典。
除了这些必备曲目外,课本还增添了具有流行元素、个人特点的曲目。比如,表达了强烈情感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曲》,符合小众爱好者的兴趣,能吸引相关的学生;在流行元素上则选取了爵士乐名曲《不知为何》、《南部之子》两首曲目,通过流行音乐带领学生领略异域风情。
2.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与优化
由于课本内容不同的编排,教学模式也应该加以变化并进行优化。新编课本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那么教学模式也应该向生本教学看齐——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能进行良好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简而言之,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以往的课堂多是乐理老师进行讲解,带唱歌曲。学生则是跟着老师的情感与理解摸索着前行。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与传统课本有一定适应性,因为二者都是注重客观知识,较为忽视主观体验。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需要打破原有模式的桎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书本内容、教学环境的更新,带动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更新。从哲学方面可知意识具有能动性,因此通过意识的更新能带动行为的改善,从而使教学模式得以实现优化的目的。在已实践的新型模式中,我们能看出其不凡的成果: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带领学生体验音乐之美为主,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对高中音乐学科的轻视、偏见现象有所改善。在高考压力之下,音乐学科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能为学生德育体的良好发展,全方位、高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价值观念得以深化与升华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能更好、更高效的达成这一目的。在节奏快、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的作为都太过功利化。学一门艺术就期许着不出几日就精通,种下一棵树就盼望着明年便能结果等等,无不显示着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忽略了过程与享受。对于忙于高考的高中学子来说更是如此,一言一行都希望能为高考添一分。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的改革能稍稍缓减学子过于浮躁功利的心。
同样,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止在于为学子服务。深挖掘之我们可以看到,以教学改变影响社会人心不是天方夜谭。音乐所展现出来的世界,从物质方面而言它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但在意识上,它是一个巨大的、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当你心无旁骛的沉浸在一首首或古典或悲怆或激昂的乐曲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寻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也能慢慢沿着前人的足迹,寻着音乐的指引摸索出自己对于自我与世界的看法。它的意义或大或小,取决与听者自身理解。而对于高中学子来说,教学模式对其音乐理解能力的塑造有着莫大影响。
4.结语
改革是各学科在历史潮流下必行之举,对此我们需承认,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是顺应潮流之举,是音乐学科继续发展下去的正确方向,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作为践行者的我们,则需要以自身的毅力和决心,坚定不移的推动其健康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查漏补缺。最终形成文化、艺术、音乐三者的有机统一,真正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与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周海宏著,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