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好
摘 要: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它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抒发情感写下的名篇名句,以其特有的韵律和精妙的用词,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古诗教学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去探索、去开辟创新的路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本文这将从善用课文插图,创设课堂游戏,巧借媒体等方面阐述如何引导低年段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体验乐趣。
关键词:寻找 诗意 诗情 乐趣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史的巅峰,是无与伦比的奇葩,是最具底蕴的精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无处不在。它在语文课本里更是稳占一席之地。有了唐诗,我们的语文课堂便多了一份古韵;有了宋词,我们的诵读多了一种音韵之美。唐诗宋词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借着文字,顺着音韵,陶冶着每一个爱它的孩子。然而,尽显古代诗人才华和智慧的唐诗宋词,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如镜中月,水中花,只可观其形,识其字,闻其音,而难以懂其意,品其美,悟其志。因此,如何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爱上古诗,学会古诗,体会其中之乐趣,就需要融教师的智慧于古诗教学之中,整合资源,深入浅出,横生乐趣,催生孩子们的乐学之志。
一、善用插图,看懂诗文,感受初读之乐。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隽美的古风画卷。古诗语言凝炼,用词精准,意韵深远。古诗中往往是诗中有画,画里有诗。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直观,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故学习古诗文得先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从生动形象的课文插图入手。因为配图也是编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特点所设计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白詩文大意,更是在观察图意时培养学生观察力。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插图,借助插图,对应诗句,或是根据图片,寻找诗句。总之,图文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插图的作用,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部编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江南》一课的教学目标指出:要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之美。课文配上了两幅精美插图:鱼儿在绿油油的荷塘中嬉戏。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本文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荷塘中寻宝吧。请大家仔细看看插图,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把你在荷塘里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孩子们一下子就动起来,赶紧细细地看图画,把自己的发现一脸兴奋地告诉大伙:我发现了一条可爱的金鱼在游来游去!我发现了圆圆的荷叶下面有小金鱼。我发现小金鱼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插图的每个细节都讲清楚了。然后,我引导大家去自己读读诗文,对应一下,哪句诗写了你的发现?然后美美地读给同学听。这样,插图和诗句就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借助插图,已经把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有的孩子还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孩子们对“戏”和“何田田”等字词,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借助插图,孩子们读懂了诗意,感受画面中既有静谧之美,又有鱼儿在莲叶之间欢快游戏的动感美。插图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捷径,形象直观,充满童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目光吸引。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利用插图,用简单直接的方式,用孩子们最喜欢方式,让孩子初步读懂故事的内容。这是低年级的孩子最欢喜的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乐于把自己的所看所感与他人产生思维的碰撞,领悟了图意,发展的语言,提升了观察图画的能力。为后面理解诗文内容,探究诗文意境含义做好了铺垫,促进诗歌教学。
二、游戏激趣,解决学难,体会诗意之美。
新课标还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传统的古诗教学是由教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词逐句串讲诗意,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差,此时就需要改变了这种做法,适当加入游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书里的古诗,虽然短小,精简,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明白的,也难以获得孩子们的欢心。而游戏则不同,它有着难以抗拒的魔力。试问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游戏?因此,教师若能把古诗教学融入游戏之中,这便能轻而易举的获得童心,充分利用游戏的神奇力量,去吸引孩子学习故事的兴趣,推动他们把古诗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过关斩将。游戏,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诱惑,是助力,是贪吃的孩子唇边的一颗糖,是孩子心中快乐的源泉。那教师如何巧借游戏之力,解古诗之难、体文字之乐呢?
1、引入识字小游戏。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难点是: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可、东、西”及笔画竖勾和竖弯。
课堂上,学生看图后,我进行了一个给图找朋友认识字词小游戏,通过看图贴词,图文结合,让学生认识了莲叶、莲子、鱼儿等词语。为了让学生理解方位词语:东、南、西、北。
2、进行角色扮演小游戏。
我接着问:看到了这么美的莲花、莲子采莲姑娘很高兴,除了她们高兴,还有谁也很开心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懂的?如果你是小鱼儿,你会做什么游戏,是怎样玩耍的。让学生在小组里扮演鱼儿与组员说一说,玩一玩,体会鱼儿一会儿在莲叶之间,一会在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边嬉戏快活的心情,让学生把“东南西北”这几个方位词分发到坐在课室四个方位的同学手中使学生明白东对西,南对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我是小鱼儿。我一会儿游到莲叶东(干什么)一会游到莲叶西······一会游到······一会游到······”这个句式进行合作说话训练,进行汇报表演,感受快乐。最后回到课文,带领学生进行有情感的诵读,体会诗文意思。这样通过游戏既解决学习生字的读音难题,认识了生字,也让学生在快乐玩游戏的过程中,介绍自己所想所感,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明白了句意,又为领悟诗情做好准备,使其在古诗学习中体验了快乐。
总之,巧用游戏的魔力,把远古的文字寓于生动有趣的游戏之中,把远古的古诗文变换成符合孩子心智的的小游戏,是教师的智慧。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效。
三、巧借媒体,感知诗情,悟作者之情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科技资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课堂也该与时俱进,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进入课堂,让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画面,直观形象,有利于低年段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领悟情志,激起共鸣。
如《望廬山瀑布》一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品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单靠课文的插图,是难以让低年段学生诗句作者所要表达的豪迈之情。于是我运用视听多媒体手段,播放庐山瀑布的录像。引导学生说:让我们一起来到庐山,和作者一起领略庐山瀑布飞泻之下的壮观景象吧。 视频中出现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在高高的山峰上,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发出哗哗的声响。水流撞击在山间的石头上,激起了阵阵水花。水雾在山间弥漫,如仙境一般。学生随着声画的展开领略到自然之美,体会到了李白的诗歌犹如画卷,恢宏大气。孩子们仿佛亲临其境,禁不住发出阵阵的赞叹声,纷纷讲出自己的感受,引发了对诗文,对作者共鸣,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媒体的使用不仅只是录像,还可以是有趣的动画及相应的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诗境,配以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中带领学生感悟诗情。
在教学在教学《静夜诗》中,我采取了“先明诗句,后悟情境”的方法去教学生,发现学生在悟诗境时投入不够,只是重复语句本来所表现的景象,而想象不到诗句蕴含的、更丰富的图景及理解作者的情志。于是我指导学生理解“明月光”“地上霜”“思故乡”,我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先从直观的的角度认识霜的样子。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晚,你仰头凝望,看见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倾洒在地上的景象,接着播放一段《静夜诗》动画儿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这是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的过程。针对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古诗、词句优美的课文,完全可以摒弃烦琐的分析。以丰富和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基础,通过读中感悟,辅以表象的加工、改造、清晰、鲜明地呈现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和情景。从而理解了古诗意思,体会到了文中创设的意境,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再造性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我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六月时节,晴空万里阳光照的西湖边。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句,然后让学生在画上画出湖里长满了碧绿的荷叶,红红的荷花,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这样,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教学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反复吟诵,感受诗情。
“诗是有声的画,诗是有韵律的歌”。教学古诗时,教师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韵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情。在教《静夜诗》一诗,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意,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创设了情景,播放一首普通话版的《静夜诗》儿歌动画,营造诗人思念故乡的气氛,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跟着诵唱。有感情的诵读,不着痕迹的激励语,让学生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味道。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不断提高朗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五、打破壁垒,内外延伸,怡养诗情。
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小学阶段共选古诗文124篇,从一年级开始。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增长了知识,还要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每一位诗人都是饱经沧桑,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的故事,诗中字,字中情即使是成人也未必了解,更何况是懵懂的孩童。这时候,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尤为重要。孩子最爱什么?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把古诗的相关内容变为一个个小故事,在不同的环节出其不意去出现,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
学完古诗《池上》后,教师没有仅仅让学生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是和学生分享作者白居易写下《池上》背后的小故事。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他游池边这个地方游玩,见山僧在下棋,小娃在撑船,而作此组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讲的是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知道他是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中的小娃娃非常可爱、可亲。其实《池上》还有另外一首,请大家来读一读: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以故事的形式,促进学生把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如《赠汪伦》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李白的一两首诗读读,并背诵下来。” 又利用下一节课前交流的五分钟活动,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诗句进行诵读分享。这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须达到不教”。培养学生发掘课外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一个重要素质。因而,在课堂上,老师拓展古诗的课外资源,教会学生课外延伸之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读古诗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唐诗宋词源于久远的年代,蕴含着古人的情怀,与当代学生的距离甚远。这就需要语文教師匠心独运,运用多种手段,借助各种媒体,拉近孩子和古人的距离,为孩子创设一条简单、有趣、直通诗心的捷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1]夏家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D]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
每一位诗人都是饱经沧桑,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的故事,诗中字,字中情即使是成人也未必了解,更何况是懵懂的孩童。这时候,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尤为重要。孩子最爱什么?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把古诗的相关内容变为一个个小故事,在不同的环节出其不意去出现,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
陆游的遗书,他和唐婉的爱情悲剧钗头凤
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写这首诗某些字句的推敲故事等
开头写多媒体的感染力,直观性,以及强大的作用,对孩子的吸引
然后举例没多媒体和有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差异
最后,有多媒体教师如鱼得水,轻松吸引学生,千言万语不及一段视频……效果比一支粉笔一把嘴要……
于是,我把学生引入情境,大胆地想象,理解诗意,同时也能悟诗情了,解决了中下生学古诗的困难!例如,时
( 加入1.兴趣对学生学诗好处(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2游戏突破了哪些难点)
3.游戏中的各种收获
4.因为游戏有了创新的理解
总结: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驱动力,是贪吃的孩子唇边的一颗糖,是孩子眼中的……
游戏的注入,,必将……
想象力的培养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当文字或图画所传递的信息与学生相距甚远时,就一定会给学生的体味带来困难。充分运用想象,把已有的相似、相近、相关、相通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调动起来,经过想象的组合、再造,就会产生更真切清晰的感受。“诗要用形象思维”。因为用语言文字筑起来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的描写,展开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文中描写的景象。
()先写想像的重要和好处,古诗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万千理解,有了无穷的意境。古诗融入想象才能读懂诗心,学进心里去,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条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也是和拉近距离最神奇的方法
举例因为想像而理解古诗,如何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
如何领会言外之意()
举例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读法,从停顿,从感情,从不同人不同风格的朗读去举例
举例,古诗也可以唱,粤语和广州话朗读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