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
摘 要:心理课堂分享环节是重中之重,没有分享就像画作没有了灵魂,游戏体验也失去它意义,体验是目标载体,但分享是课程目标的最好呈现,通过分享交流才能使课堂目标得以生成,在分享交流环节及时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思想碰撞,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分享环节包括提问和反馈,本文针对2个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课堂;因材施教;精准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070-01
1.巧设提问,做个目标引路人
分享是课堂精髓,提问是打开精髓的钥匙,教师的每个提问都应具有一定的意义,而非为了问而问,也不应问一些与教学目标偏离太远的问题,问题还需跟随目标循序渐进而非泛泛而问。
(1)精确跟紧目标
教师进行到分享环节时,课程已经经过活动体验过程,此时学生的体验感最强烈,感悟很多,同时对于主题所要认识的知识,已经从活动中有了自己的了解,此时提问就要紧扣教学目标,并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入手,教学目标作为教程的核心,在提问环节,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认知情感行为层面进行思考提问,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方式。
(2)及时提问,深度挖掘
提出问题应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体验和思考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高度。例如“为什么这样理解你”,你“赞成他的做法为什么”,“你感到感悟到了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3)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及时捕抓细节,因材施教
在提问时特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为下意识挫手,眉头紧锁,身体微微往下躬。这可能表示他现在对于自己的答案的不自信,他害怕答案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
巧设提问,能够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深度思考,可以与学生探讨生成有效的教学目标,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应是铺路的小石子,它们汇聚成一条光明大道,通向最终的课程目标。
2.精准反馈,搭建沟通的桥梁
优秀的课堂除了有老师作为抛砖引玉的指路人提出适时适当的符合目标的问题之外,是需要从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中准确找到指向目标的答案并做出相应的反馈,反馈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渠道,因此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课堂的积极反馈就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的突破口,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美化剂。
(1)反馈不流于形式,应具体
反馈注重的是质量,需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每一句反馈需要建立学生的问题答案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反馈要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有些课堂有时候容易采取一些形式主義的反馈方式,如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反馈“嗯,很好”、“你真棒”、“你很聪明”这些反馈应当注意适可而止。鼓励性反馈应该是以内容的核心点才能直达学生的内心。
(2)注意全面型反馈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时关注不同性格特征,特别内向型,不够积极,声音较小,怕说错,举手不够大胆,应该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进行鼓励型反馈,如告诉学生“没关系,你可以慢慢思考。”给予一定程度的自我曝露“没关系不用紧张,老师以前也会这样,但是老师后来多多发言之后就越来越自信了”让学生产生共情。再如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开放,太过盲目自信,就需要给予到一定程度的正确引导。如“你刚刚讨论的话题内容很丰富,但是可能有点偏离我们今天的主题,或者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尽量拓展学生的不一样的一面,如果学生表现出跟随前面同学的现象,应注意及时拓展思路。
(3)通过学生情绪情感外部的表现做出相应的反馈
在课堂分享环节,学生的分享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充分应用心理的优势,及时捕捉孩子们的微表情。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情,状态,动作,眼神。如当学生表现出眉头紧锁时可能表示他过于紧张,他现在不够自信,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鼓励,给予其一定程度的思考时间。再如当学生表现出过度自信时,可能是引导性过于明显,阻断了学生扩展其自我探索能力。
综上,心理课的分享环节是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认识,体验,如何能够生成出教学目标,老师的提问和反馈是最佳风向标。体验是媒介,通过体验活动,孩子们能够获得出真实的心理感悟,而分享则是风向舵,通过分享,孩子们能将自己对于课堂内容的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大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融汇在一起进行相互传递和影响,生成出有意义的思想碰撞。最有效的分享,生成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优化课堂提问,升华课堂效率[J].神州,2013(31):102-102
[2]冯义洪.让“问题”走进课堂,活跃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10):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