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仁
【摘要】 人常说,文物会说话,文字也会说话。精美的文章不是躺在纸上的文字,而是站在纸上的能大声呼喊能眉目传情的生命。今读《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当刑”一段,对这话愈发有了深刻的理解。五人就义虽距今已近五百年,但其惊心动魄的场面读来至今如在眼前,其正义的呼喊至今回荡在耳边。
【关键词】 文章 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112-01
《五人墓碑记》是著名文选《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吴楚材等人评价此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
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到文本后两段的评论上,但我以为描写五人当刑的场面尤为动人,有春秋笔法的味道,所谓“春秋笔法”,百科上这样讲:“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和叙述,简洁生动,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耐人寻味。原文如下: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写“五人当刑”这一段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段文字每一个字都表明了阉党欲以惩罚五人来达到杀一儆百、威慑市民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五人当刑”这一段第一个字“然”的内涵了。
“然”字置于本段段首很耐人寻味,但容易为人忽略。“然”字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一是接上文“按诛五人”,意在表明阉党欲借诛杀来震慑五人及苏州市民;二是这一行为没有把五人和苏州市民震慑住。以此引出五人的大义凌然和无所畏惧。五人非但没有吓到,没有下跪求饶,反而“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这一描写极为真切的突出了五人勇于担当、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文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把当时杀伐之刑场场面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强烈的现场感,灼人耳目,撼人心肺。他让人感到五人虽死犹生,再细细品味的话我们会感到作者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别样的意味。阉党之行刑威慑根本没有压倒五人,反倒是五人产生了震慑邪恶的力量。
这使我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孙策杀于吉后孙策死亡之事和曹操见到关羽的头以后惊倒的情况。如果说于吉是妖怪之事的话,那云长则是正义的化身。我们不妨看一下曹操见云长头颅的精彩一段。原文如下:“操大喜,从其计,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吴使又将关公显圣附体、骂孙权追吕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惧,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即遣吴使回江东去讫。”以上文字足见死后的英雄关羽对奸曹的震慑之力量。由此再品味“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大概有神护佑,或神之化身,想来也会如关公之头一样震慑邪恶,凸显了五人的力量。真是生能抗暴,死能镇邪。我想作者写此一笔用意正在于此,让人咀嚼不尽。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正因为有这一传神的细节描写,下文的“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的议论才有了依据。五人的英魂不散,才使得阉党不敢胡作非为。前后两段,逻辑上一脉相承,结构上前后一致,思维缜密,感情淋漓尽致,把无尽的感情浓缩到简洁的文字当中,耐人寻味。真乃春秋笔法。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这句话也非闲笔。表面看是交待五人死以后的情况,实际上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人们没有被阉党所威胁,依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维持着正义的火种。“全乎为五人也”不仅是一种事实的交待,更是一种庆幸,一种鼓舞,一种希望。
庄子曾说,言者所以在意,但言不尽道。真的,言是很难尽意的,是很难把人的内心曲折表达出来。但高明的语言大師还是以其传神的描写、凝练的语言将自己的心意如缝衣补袜那样一针一线细密的缝了进去,春秋笔法,寓意深远,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