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发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学科人文特点的体现,提出情感教育需要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丰富情感教学途径、提供实践感悟机会的教学策略。文章主要从师生关系、教学途径、实践感悟三方面阐述,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新课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关注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学生敏感的情感感知能力。”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拥有客观全面的认知态度,能帮助学生创建丰富独特的感情世界,还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实际教学情况并非如此,学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消极对待,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情感教学在课堂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导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情感的积极性。
例如在《最后一课》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主要表达法国人名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这篇文章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第二年,当年法军战败,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允许当地人民学习法语,这个时代离当代的初中生过于遥远,想要体验相同的情感有一定困难。老师可以选择播放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中国当时所处的危难险境,营造出国家被敌人占领无能为力的氛围,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正处于影片中播放的时间,我们现在上的课就是最后一课,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能使学生体验更加深刻。
通过历史资料、相关记录营造教学需要的相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已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作者表达的情感与学生体验的情感得到共鸣。
二、丰富情感教学途径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情感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角色的扮演,可以是故事的讲述,也可以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高效的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情境中,仍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再进行分组扮演“阿长”与“我”,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课文的情节,扮演的学生各自讲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观看的同学可以指出扮演过程中不符合课文情节的部分,讲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山海经》中几个妖怪的图片、视频,观看后对学生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的“我”知道《山海经》,阿长不知道《山海经》?如果老师没让你们了解《山海经》的故事,你认为你是课文中的“阿长”还是“我”?两种不同教学形式都有着相同的教学目的,即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我”的情感变化以及“阿长”对于“我”的意义所在。
与时代相结合丰富感情教学的途径,能提高情感教育的课堂质量。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变化、把握人物形象,拓展教学促進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同种形式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但都有着共同的作用。
三、提供情感实践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并不会出现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无法提高学生情感感知的能力,也降低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效率。因此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感悟情感。
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学生讲述“桥”的特点与魅力,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也不会有学生感慨:原来“桥”是如此美妙!但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桥建筑,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桥面上车水马龙,原来如此热闹!桥下的河水清澈如许,仿佛还有游鱼在其中,原来如此有趣!家乡的桥蕴含着故事,还有如此渊源!实践体验能带给学生课本之外的情感,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使学生明白“桥”不仅是工具,更是美景。与课堂理论相比,课外实践有独具一格的优势,它能带给学生身体和感官的体验,使情感教育更加立体饱满。
课外实践活动是情感教育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高学生情感感知能力,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帮助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课外实践能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四、总结
总之,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途径的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提出都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还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其他教学的前提,正如情感是土壤,知识是种子,只有土壤足够肥沃,才会有知识的丰收。
参考文献
[1]刘春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55-56.
[2]张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成才之路,2011(2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