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霞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要避免选用史料的误区,注意选用史料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增加阅读面,多向优秀教师和专家学习,也要发动学生探究,一起为历史课堂教学选用严谨的史料努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选用;真实;客观
胡适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论从史出原则,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曲意逢迎,更不能罔顾事实。而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在选用史料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错把影视作品、演义小说当史实材料。
影视作品、演义小说的片段,引人入胜,吸引眼球,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师在选用的时候如果不严格选择,很有可能会误导学生。比如讲抗日战争时,有教师播放了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片段。片段播放完后,学生非常兴奋地评价王宝强饰演的“顺溜”,他枪法精准,打死了那么多日本鬼子,看着实在解恨。整节课课堂气氛不错,但教学重点显然偏离了。如果教师想要凸显战争场面残酷激烈的话,纪录片和照片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而且会更真实,会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使命感。我认为,这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电视剧片段不宜在历史课中出现,更不用说某些抗战神剧中的“手撕日本兵”“手榴弹炸飞机”“神功护体,子弹打不到”等雷人桥段就更不能用于教学,学生根本就不应该去看,简直是误导。
误区二:错把个人观当作历史观。
有教师为了达到说明清代皇帝和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的目的,告知学生“道光皇帝无知到连中国和俄罗斯是否接壤都不知道”,这个说法也是网上很多人认同的。而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776、1777页中记载:“道光皇帝提出要问英孚讯问的几个问题‘究竟该国(即英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道光皇帝本意是询问英国和俄罗斯是否接壤,这样问已经能够反映道光皇帝的愚昧无知了,不要再主观强化到道光皇帝不知道中国和俄罗斯是否接壤。
误区三:错把错误观点用于教学
我曾经听过一位历史教师师说美国建国前清教徒和印第安人相处很好,理由主要是感恩节的由来。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印第安人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光凭这些史料就能简单得出清教徒和印第安人友好相处的结论吗?事实上,这些清教徒是宗教狂热者,看不起美洲土著人的存在,把他们称为“异教徒”,后期的驱赶和屠杀更加能证明一开始的表面和谐并不是真的。
看来选用史料并不容易,一线教师如何做得更好呢?余杭区历史与社会教学培训中的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以及专家的点评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两位教师上的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的《西方文明的摇篮》。他们都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比较中导入课堂,都分析了雅典民主制度,都问了学生:假如可以穿越,你想去雅典还是斯巴达?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声音:雅典。为什么选雅典?学生们的观点也是有依据的。书上的各种史料:生活想象图、史书上的观点、放逐的陶片等都足以说明雅典采用的民主政治,更有人权,更平等,更幸福;而斯巴达是贵族统治,还尚武,人民肯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回忆我自己也数次上过这节课,我也给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城邦时代的雅典很先进,已经有了西方民主制度的雏形。这个观点在专家的点评后得到了改变。
点评专家是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朱可老师,他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城邦时代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甚至斯巴达后来还比雅典强大,两者并不能主观地认定有优劣之分。还有老师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甚至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相提并论就更荒谬了。奴隶制时期的民主政治本质上还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只有少部分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政治权利,而且随机随意。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是由全体人民选出人大代表,为人民谋福利的先进制度。这怎么可以同日而语?
听了朱老师的话,我后背有些发凉。这么多年我从未深入探究过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接受大部分人的观点。我开始反问自己:在不充分了解各种史料的基础上怎么可以随意评价雅典和斯巴达孰优孰劣?
意识到这些后,我不断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和影响重大,我们应该对每一节历史课负责。历史教学对史料的甄别选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教师要做到这些要求,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要加强积累,讲究方法。
首先,历史教师要广泛涉猎,增加积累。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师首先要多读史书。很多人愿意读一些轻松些的历史读物,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刚开始看历史书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些,等历史脉络初步搭建起来了,光读这些书就不够了。我们应该去读读正经的史书了。可以选择正史,如《史记》、《明史》、《清史》,也可以读一些比较权威的史学专家的著作。比如我买了一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老师的《国史十六讲》,比正史有意思,比网络流行历史读物有内涵。
其次,向优秀教师和专家学习。
听课是一种重要的校本研究形式,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听优秀教师的课时,我发现老师们在选用史料上有很多好办法值得我学习。如,一、立足课本,充分挖掘文本和图片信息。二、重视历史地图、表格、图片的运用。三、选择符合学情的史料。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初中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
最后,放手让学生探究。
余杭区历史与社会学科培训时徐萍老师说:老师们要相信学生,多放手让学生探究。
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相信学生非常能干,只要你明确了要求和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得很好。本学期,我设计了两次假期探究作业。如,第一次是在中秋節,探究作业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听说过哪些抗战剧中的哪些情节不符合史实,请列举一二;2、打死一个日本兵究竟有多难?当时中日两国有哪些差距(国力、武器装备、士兵素质等);3、查找资料,写写中国人为抗战付出怎样的代价?
我展示了认真同学的作业,指出了一部分同学采用史料存在的问题。在通过评比和分析之后,大部分同学认识到自己原来对史料的选用的严谨性还是不够的,都纷纷表示下次作业会更认真。确实,第二次探究作业字迹更清晰,表述更准确,尤其选用史料更严谨了。但是第二次探究作业主要是探究中国人境外游应该注意些什么,对史料的选用不多,这里就不展示了。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学生多探究,选用的史料会更真实、全面和客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个人进步的定盘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我们每个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才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更好的贡献力量,毕竟“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历史教学必须严谨,史料选用必须严谨,愿你我都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选用史料应慎重——由人教版教材一则史料说开去》范德新、张艳飞、曹大梅,2011.05《历史教学》
[2]《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