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怡
摘 要:在全球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外语类专业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通识课程,一直是探讨的热点。针对我校语言学院日语专业选修课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围绕《人文导读与中外文论》这一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开设构想,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建构进行了探讨。两种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合理有效地将二者互补式利用,才能优化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选修课;中外文化与文论
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尽管概念之间有些细微差别,但大体上,它们都指向一种共通的教育理念,即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兼具多种才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通识教育理念在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得到集中阐述,即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通识教育的灵魂在于不瞄准任何具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目标,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善思博识、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尽管这种非功利性教育看似对就职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基于人文教育所带来的深厚底蕴,学习者未来发展会更具潜力,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是“复合”和“通识”两者间最本质的区别。
笔者近年来一直担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选修模块中的文学模块课程。其中,《日本文学选读》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日文原著的能力,掌握日本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作品分析和发散式探讨,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学和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但在教授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五大问题点。分别是:①开设学年过晚;②授课学时较短;③授课对象不全面;④授课方式改革不彻底;⑤学生接受程度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改善目前专业选修课的授课效果,有必要加设其他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准备、必要补充。其中,面向全院乃至全校新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
2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全国各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例如中山大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一、中国文明;二、全球视野;三、科技、经济、社会;四、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要求学生在每类中选修4个学分,共16学分。而复旦大学目前实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无论何种名称,通过归纳可以发现,通识课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即自然科技类;艺术修养类;人文素质类和国际化视野类。其中,人文素质类和国际化视野类的教育培养对于所有专业学生都是极其根本的。
目前我校除设置学科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基础课之外,另设有“专业模块选修课”、“专题学术讲座”以及慕课形式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等辅之以人才培养。虽然在称谓上没有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属性,但不乏通识课程存在。其中公共艺术选修课包含艺术导论、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和书法鉴赏四门课程。专题学术讲座包含各学院学术能力突出老师的專题性课程,其中涵盖了经济、文学、历史、科技等多方面的专门性领域。但由于选修性质和人数限定等因素,课时数相对较小,受课群体相对局限。而根据历届培养计划可看出,我校公共基础课中最主要的人文类课程即为《现代汉语》。而该课程着重从理论角度成体系的讲解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用和修辞等理论知识,而对“人文”这一概念涉及较少。因此,语言学院乃至全校如若新设一些公共基础类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3 《人文导读与中外文论》课的设立构想
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比我校与国内其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不同现状,开设《人文导读与中外文论》可在促进全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更加促使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步入高年级后更好的消化吸收本专业知识,回归外语专业的人文属性。
通过推荐中外(中国·日本·欧美)人文领域(包含区域历史、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等)的经典书籍,使青年学习者有方向、有针对性、有选择的进行阅读,并继承精神遗产,提高个人全方位综合素质。通过中外名家名作的导读,使刚步入大学这一新阶段的学生逐步扩宽眼界,并能够较科学地运用国际化视野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由此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四年学习时光,为今后走向社会,步入新阶段的生活奠定基础。
采用多位老师联合授课的方式,就各自教学语言背景下的名家名作进行一般性导读与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该作大致内容与思想内涵。对部分著作,可适当阐述其相关文献及重要评论,初步使学生了解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该课程着重导读的“广度”,而非“深度”,旨在启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该课程使日语专业等外语类专业学生步入高年级后能更高效地理解和吸收专门领域知识,节省了课堂上对基础人文类知识的解说和铺垫时间。其次,通过多文化背景下人文内容的选择性导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并使其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最后,发展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是回归外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培养全面发展外语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时代教育对教育质量、内涵发展和多元人才培养要求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洪艳,吴旻.基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日语专业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4.
[2]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3]孙华.通识教育的中国境遇[J].江苏高教,2013,5.
[4]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