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问题。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原文文本整体的格式塔意象图式,尽可能完整地把这种格式塔质再现于目的语中,使目的语读者能体会到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主要讨论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中的适用情况,为继续研究这一原理的适用与选择进行探究。
关键词:格式塔意象原理;翻译;适用与选择
“格式塔”一词源自德语“Gestalt”,意指形式或形状,后引申为“整体”。格式塔意象原理其实是根据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格式塔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结合翻译理论实践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因此,真正的翻译不能囿于语言技巧,而是应该先构建一个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用译文语言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在接受原文和再造译文过程中,应有中介环节的运作,先有一个概念图示,据此图示重建译文,这个图示的形成是同时受原文和译者两种语言的双重作用,难以划分明确转换界限,故提出一个“格式塔意象”作为中介环节的理论描述”[1]。
在此背景下,格式塔理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其与翻译的结合受到中国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姜秋霞教授首次提出“格式塔意向”原则,强调文学翻译转换过程中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形成及其再现。她指出“在此过程中,图示的完整与否,信息含量的程度,以及译文再造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协和与否都影响译文与原文等值程度,及译文读者的接收效果。[2]但笔者发现在大多数文学翻译过程中,虽然大多数文本可以用格式塔意象进行解构,但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适用于这一原则。
1 格式塔意象原理翻译文体中的选择和适用
1.1格式塔意象原理在科技文体中的选择和适用
例.Altering the shape of the hollow chamber on the side of the rotor where combustion takes place normally a simple paddle shape but capable of hundreds of different variations without too much difficulty-will make stratification efficient.
这是一则科技文片段,如果只进行句子或专业词汇的分析,译者会感觉翻译困难,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结合格式塔意象原理,译者逐步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整体画面,进行“從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图示思考。即“转子的一头有个空心室,里面可进行物品燃烧,该室通常呈浆叶状但又能变换多种形状,通过形状位置的变化进行空气交换,提高燃烧效率”。[3]这个过程就跟直升飞机螺旋桨运作原理差不多,就是把燃油在空心室燃烧,随着桨叶的变化,通过不断的进气与出气,来进行提升和加速。因此,经过这番梳理和整体画面的构筑,可以译出通俗易懂的译文:
在螺旋转子的一边是空心室,燃烧在此进行,此室通常呈简单的浆叶状结构,但能较易地变换数百种形状,改变此燃烧室转子的形状,提升分层进气效率。
(作者译)
1.2格式塔意象原理在文学文体中的选择和适用
例.Between her agitation and her natural awkwardness in getting out of the cart,Peggotty was making a most extraordinary festoon of herself but I felt too blank and strange to tell her.
译文一:在她心中的激动和下车时生来的笨拙之间,辟果提把自己弄成一个最奇特的彩球,不过我觉得太扫兴、太惊奇了,没有告诉她这一点。(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
译文二:
坡勾提当时心烦意乱,再加上她本来下车就很笨手笨脚的,所以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成了样子顶特别的彩绸了。不过我当时心里片茫然、满怀诧异,顾不得跟她说这个。(张谷若译《大卫·科波菲尔》)
选段主要体现出Peggoty“笨拙”的形态,除了用“natural awkwardness” 体现拙之外,使用 “festoon” 一词加深读者对笨拙的印象。此外,“blank” 有“空白的,空虚的”等含义,在翻译时处理为“感到奇怪的”。如果把这些词的原意直接填充到汉语中来,这种翻译可能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更不能再现原作的意思。而通过借助格式塔意象原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对文中出现的不完整因素先进行填补或是改造,再进行创造性翻译,最后形成合乎原文美感的译文。[2]所以译文一把“festoon”翻译成彩球,读者就会困惑。彩球本是一种圆形、灵动活泼的物体,不知道什么样的彩球可以来形容人的笨拙。译文二中,译者从原文的整体意象出发,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添加了“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没有把 “festoon”译成彩球,而译成了彩绸,展现出人物下车时身体不稳,而产生的姿态,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画面感。但这会令读者产生疑惑,人的姿态像一种“彩绸”,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象呢?而“彩绸”通常是一种用于舞蹈表演的道具,具有飘逸、灵动等特点,这里的“特别的彩绸”并不能突出主人公的笨拙,而且“festoon”前面加了修饰词“a most extraordinary”,更加突出主人公当时呈现出的一种笨拙的姿态,译文二翻译为“样子顶特别的”就不禁让人产生困惑。因此,作者建议把这一表达在不影响完整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增译、改译等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翻译,译成“就像被彩绸束缚着一般”。这或许更能呈现清晰、直观的译文。
2 结论
通过对上面例子的研究,运用格式塔意象原理指导翻译实践,能让译文呈现出更为自然、和谐的对等,协调了译文功能与原文作者本意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因译者的翻译而让原作意思的传达和读者感受之间缺失的问题,为不同语言间因语言差异、信息不对等产生意象的缺失等现象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中国翻译,2000.
[2]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3]李亚舒,赵文利,吴伟雄.《科技翻译论著新萃》,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刘璇(1993-),男,汉族,籍贯:四川凉山州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