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宇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增加其语言积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改善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最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在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高尚情操、传递人生智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接触语文学科的基础阶段,更需要教师多加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探究培育小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途径,以期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一、出发点——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培育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作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并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做出努力。
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篇文章时,笔者根据语文素养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目标并逐一实施了这些教学目标:
(一)首先是识字认字目标:认读“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等11个生字,学会写“几、用”两个字,增加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全班学生化身小老师,与同桌互相督促学习,很快地就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
(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笔者要求学生们自读文章,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在笔者的协助下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揣摩朗读的语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解答疑惑,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你能从文章找到几种小动物?谁能告诉大家小青蛙去哪里了?因为学生们刚刚朗读过文章,对文章内容还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很快地就回答了笔者的问题,虽然表达的不够准确、完整,还是得到了笔者的表扬,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信心。
(四)发挥想象,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笔者要求学生们进行一场课本剧表演,于是,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开始发挥想象、共同商讨剧本内容。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小组把课本剧改编的太长,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有的小组则是照本宣科,一板一眼的按照教材进行表演;还有的小组发挥想象,为小动物们添加了合适的对话,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学生们参与了课本剧讨论、改编和表演各个环节,因此对本文的印象十分深刻。
在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明确把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并由浅入深的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这些目标,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二、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有疑惑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有探究、思考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状,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如,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乌鸦喝水》这一篇故事时,笔者找到了乌鸦的照片展示到大家面前并提出问题:这是谁?有没有人认识它,请你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因此笔者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答案。下来,笔者板书《乌鸦喝水》的题目,提问学生:请大家从题目中推测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让你以这个题目写一个小故事,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立即和小组的成员展开了讨论。十分钟过后,笔者请全班同学保持安静,并邀请了不同小组的学生谈一谈组内同学们的看法。从这几位学生的回答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超出了笔者的意料。为了验证大家的推测,笔者带领学生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内容,找到了乌鸦喝水的原因。接着,笔者问道: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这则小故事,看一看乌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马上开展阅读,从文中准确的找到了乌鸦向瓶子内投掷石子最终喝到了水,顺利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多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着力点——倡导合作探究
笔者认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也是综合素养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经常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分小组交谈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获得的心得,在探究、互助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内容时,情节生动有趣、内容充满童趣,对学生们来说学习难度不大;文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但是大家都没有借给它,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和表达机会;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到小壁虎尾巴能再生的功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熟悉故事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扮演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展现自我,因此愉快地接受了笔者的任务,并召开了小组讨论会,为角色的扮演、表演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二十分钟后,表演开始了,有些小组表演的绘声绘色,突出了小动物的特点;有的小组自制表演道具,为表演活动增添了色彩;还有的小组出现了忘词、强词的现象,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等到所有的小组呈现了各自的表演后,笔者为学生们传递了故事中蕴含的主旨:每个小动物的尾巴都有各自的功能,尤其是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令大家大开眼界,其实动物世界里充满了神秘,值得我们去探索。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支撑点——完善评价体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的不足之处,因此提倡建构多元、新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如,在学习《小青蛙》这一首儿歌时,笔者为学生们展示了青蛙的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展示的教学资料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与青蛙有关的故事。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开口。见此情景,笔者为学生们做了一个示范:有一天,小明和小红一块儿到河边玩耍。在蓝天白云下,他们从清清的河水中发现了几只小青蛙,青蛙小小的身体、大大的眼睛十分惹人爱,这时小明准备捉一只青蛙回家饲养,被小红及时阻止了。小红说道……没等笔者讲完故事,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讲起了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下河逮青蛙的故事;有的学生复述了刚刚观看的视频内容;还有的学生根据青蛙图片表达了自己的青蛙这种动物的评价。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积极表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没有把评价标准标准局限在一纸成绩上,而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学生,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语文课程的阶段,也是培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应该受到了笔者高度重视。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教学策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田琳.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11).
[2]李红.抓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更有效[J].中国高新区,2018(08).
[3]张彩华.把握语文核心素养,注重学习策略指导[J].学周刊,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