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琳娜
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课离不开对话,包括教师学生之间、文本之间,甚至自我之间。课堂对话是基于平等尊重的立场,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相互理解、和谐发展。对话教学有利于构建自主、平等、交流的课堂,能够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人文品质和精神。
一、建构“对话场域”,走向文本语言的重构
1.映照生活情景,让语言发展真实发生
“课堂对话”,要从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让儿童凭借生活经验,到课文中去映照生活情景,还原学习过程,让语言学习在儿童身上真实发生。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这篇课文从哪里开始教?對于三年级的学生,学过《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几篇科普童话,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学习科普童话的普适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习得更多的能力?在深化阅读后,学生更愿意讲讲这个故事、编编这个故事。为此,落实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这个目标时,我们侧重于“讲故事”的相关策略。
2.抓住生长核心,让语言发展事半功倍
如教学《詹天佑》,这是一篇六年级典型写人的文章,这单元还有《钱学森》,对学习写人的写法很有启发。通过比较发现,这篇文本的写法,我们可以聚焦的是通过列举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典型事例”和“背景烘托”的重要作用。学习文章的写法,对学生学写人的文章有所启发。而这种启发,需要源自学生自主对话中的发现和思考。
3.兼容对话空间,让语言发展自然融合我们主张对言语作品情意结合理解,进入作品情感层面体验应当从言语情意相通的关系说起。具有文学性的言语作品是意与境、情与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艺术品,也就是属主体方面的情意与属客体方面的情与境相互交织渗透共同展现于艺术的言语表达。如在教学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以最能表现苏叔阳对刘老师情感的句子“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作为线索,来学习文中的三个细节。感悟“谈腿疾,学生被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所感动;品读“写板书”,进一步感受刘老师的坚强敬业;学习“放风筝”,此时学生深受感动,文中的情感不再是作者的心绪,而是升华为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二、创新“对话领域”,走向文本语言的优化
1.由读入手,对话语感体验
由读入手,进入言语作品的语音世界,对言语表达的韵律、节奏进行初步的感知,作为语言体验的初始阶段,不仅是阅读走向深入的基本准备,其本身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如四年级的《剪枝的学问》,在指导朗读“满怀好奇”“将信将疑”的相关语段时,可以巧妙地用渗透朗读的方法。“对话语,体验角色变化”,读出对话时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语气;“心里话,表现轻声细语”,人物内心独白要用轻柔低缓的语音朗读;“叙述语,注意自然平和”,教师可以对比运用,先用夸张的朗读,再用自然平和的语气,让学生自己分辨出叙述语是为了把读者带入情境,需要娓娓道来,不需刻意夸张。学生通过实践、对比、点拨等形式,朗读能力在体验中得意深化自然。
2.行文意理,对话言语语意
从言语作品行文脉络体验言语意义的发展。优秀的言语作品其表达思路始终贯穿于文中,随着言语表达的内容展开,融入这条文本意义主线的发展过程中体验文本整体意义的生成,也有利于将散乱的言语表达整合为立体的意理理解。《三打白骨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最后一篇古典小说。教学这篇小说,要处理好“打与不打”的关系由此梳理出“变与不变”;白骨精的“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文本情节变,白骨精性格不变。通过反衬对比,了解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勾勒,“人物在不同境遇下做同样的事,体现任务性格的执着”,这就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组织学生对话文本中关心的话题,鼓励学生学会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论证时能选取典型事例,采用合适的方法,力求言之有序、有据、有理,具有说服力。
3.言意转换,对话表达艺术
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是一个双向交互运动轨迹的组成部分,充分体验这种转换过程也应该在言语理解中纳入言语表达的参考因素。教学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要引导学生运用“勾连”体验的方法感受高原柳的形象:由广袤、贫瘠的大小环境中定格的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绿”,高原柳生长环境与其“巍巍然撑立”形象的勾连,品悟高原柳顽强的“生命伟力”;将高原柳与家乡灞河柳的命运联系,家乡柳越是“极易存活”,越感到高原柳存之不易,家乡柳越是“极速生长”,越感到高原柳“活之不易”;物与人勾连阅读,拓展生平资料,对照物性与人品相似之处,初悟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三、拓宽“对话延展”,走向文本语言的回归
1.延展语言发展的态度
体验言语作品情感很重要的状态就是达到读者与言语表达的情感世界融为一体做到主客体感同身受。我们的言语体验实践过程着重关注点不在于进入言语情感体验的结果,而在如何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如《广玉兰》一文,语言粗看也寻常,但细细品味,发现语言独具魅力:“我无法用准确的文字……说它……”其实,作者对色彩及质感的描摹已经非常准确细腻,与纯白、冰玉比照,描摹出其色彩纯洁而不单一,质感冰洁玉润而不生硬易碎,柔韧有弹性,“无法用准确的文字”以退为进,强调广玉兰花色彩质感都美到极致;盛开的广玉兰花“婴儿的笑脸”,比喻精准传神;“挺立”“缀满”写出花蕊的生机勃勃,花树的生生不息;两个“透着”写出叶子的无法遏止的生命力。品味语言的内涵与表达效果,应该是本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2.延展语言发展的维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不能脱离对话场而独立存在,儿童的语言学习更离不开生动的对话实践。六年级的《爱之链》是小学阶段唯一的微型小说,它的独特之处是结构上“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意外和巧合构成了这篇小说的独特情感魅力。教学这篇小说,要带出同类小说阅读。而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戛然而止却耐人寻味,类似于“欧·亨利式结尾”,微小说构思的巧妙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当堂补充阅读《最后的藤叶》节选,并加结尾,课后布置阅读《麦琪的礼物》,同类小说的补充,达到了语文学习重用语言实践的目的,适时拓展让语言生长悄然发生。
3.延展语言发展的深度
反复品味,写法感悟。在对言语作品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品味言语所特有的审美意味,其本身即以音律和节奏的艺术处理给人情意唤醒的审美体验。执教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一课时,我尝试给学生多一点自学空间,引导关注这篇议论文的表达方法:作者如何“说理”的?三个事例比较,发现作者都是先叙事例再发表议论,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把道理说明白,这是三个事例的共同点。这三个事例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
基于儿童语言素养发展的课堂对话教学,构建了平等的对话场域,创新了对话视域,更延展了对话领域,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提高语言生长的有效性,对发展学生“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