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2019-09-10 07:22潘玲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核心

潘玲玲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中最为关注的话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中学地理教师的密切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随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推出,广大地理教师纷纷投身到地理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实践中,也深刻影响着初中地理教学。本文主要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当今初中地理教学目标拟定的问题出发进行探究,阐述如何制定好教学目标,设定好教学起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是当今基础教育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它源于20世纪末,是世界一些著名的组织围绕着“21世纪的学生究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的社会?”这一命题而发起的讨论,也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而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国纷纷参与这一命题的讨论,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下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开始拟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将核心素养落实于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此后,关于核心素养的话题引起了无数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关注。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核心素养的观念,对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是耳熟能详,并纷纷投入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探索当中。2018年1月,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正式实施。

虽然初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具体实施目标还未颁布下来,但并没有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对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培养的热情,因为初中地理教学有必要积极响应这一新目标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索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索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由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由于初中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延伸与深入,它们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分阶段且具有周期性的,所以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初中是学生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比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积极响应这一变革,抓住培养未来公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键时期,从较高视野和较大格局来审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

为什么不直接拿高中要求进行培养呢?这主要是目前高中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各素养对应的培养要求与初中有所不同,涉及的是若干高阶能力,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如果教学中照搬照抄势必影响对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论述。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课程中强调三维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教学目标开始,探究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用得最多的其实是课时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就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入手,以便有助于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1.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的意义

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突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指经过课堂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完成的预估学习成果,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地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地理教学活动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

2.地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如果说 “三维目标”是“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 “核心素养”则直接回答了“全面发展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地理教师打开了眼界,提升了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本质的认识,更为地理教學目标的设定指明了新要求、新方向。地理核心素养下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目标不是抛弃原有的三维目标,而应以三维目标为基本方法和策略,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本取向,使得地理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方式回归地理三维目标, 最终体现和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上。

总之,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使得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后,能够从地理的视角去观察地理事象,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相对于三维目标来讲,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凸显了“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的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要求。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为例: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阅读地图,使学生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地图。 ②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的互换,明确比例尺的大小的含义,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③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并总结归纳出在不同比例尺上确定方向的方法;并能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学生主动用图的意识,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1.学习的主体体现不明显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实现该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明确,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注重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应将教学目标中“使……对……”转换为“学会”“说明”“认识”“分析”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教学目标无法准确评价和观测

教学目标语句的表达不够明确、具体,应该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者不切实际的语言进行表述,即教学目标设定不能虚化,否则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可预见性,所以在使用行为动词时,应使用阅读、查找、读图、填图、演示、绘制等可操作性词语。

3.教学目标的实施行为可操作性不强

制定教学目标所用的“分析”“归纳”是很难界定的,如何分析、归纳,通过什么材料、行为、措施来分析、归纳,是很难操作的。只有将教学行为设定明确、具体,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功能 。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达成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摆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三维目标中最重要和最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它的实现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伴随在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中,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在培养其他教学目标过程中进行的;再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培养起来,需要教师长时间植根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中。

四、现实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达成的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初中中考科目中没有地理,学生就会把学习重点放在参加考试的科目上,不参加中考科目的学习时间被占用,甚至多布置一点作业都会引起主课老师的不满。长此以往,很多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只满足于教知识、教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且评价较难,因而一些初中地理教师不认真钻研知识与技能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个人也逐渐甘于寂寞,真的变成了一个“教书匠”。试想一个没有情感传递的教育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吗? 其实所谓“素养”不仅仅只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强调态度。

2.伴随长期的知识、技能传授,需要学生逐渐内化

脱离特定知识而预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目标指向大多宽泛、模糊与笼统,难以让学生通过特定的知识学习而感受、体验到。只有通过揭示、彰显、内化特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才是真正富有生命活力且与特定知识融为一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通过某次课程不可能“形成”“树立”“养成”既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品格与思维的,需要多次地唤起、感知、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品格与思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品格与思维是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

3.地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以下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①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④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可以看出,三维目标大致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对地理学科专业的热爱、家国情怀、全球意识以及人地和谐等几个方面。而日常教学中认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数是家国情怀和人地协调等,对于地理学科专业的热爱没有过多强调,因而很多地理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五、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课程实施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以往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简称“双基”,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辅助和陪衬的位置,内容也只是单纯地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地理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出现丰富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内涵,提高和突出了地理育人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地理核心素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据以上论述,《地图上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去拟定:①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绘制校园平面图,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地图。②通过计算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及互换,明确比例尺的大小并会进行比较,能够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距离。③通过阅读各种类型地图,学会在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一般无标志地圖上辨别方向,并能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④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体验地图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的习惯。

可以看出,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下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明确,可操作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孤立突兀出现,和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目标可观、可测、可评,达成与否一目了然,为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操作方法,为初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施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要纠正过去重知识、能力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偏失,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需要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吴慧,朱雪梅.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连载三) 中学地理教育目标改革40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及教学参考,2018,7(上).

[2]董乔生,张建国.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2.

[3]杨刚玲,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4,2.

[4]李润洲.继承与超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异同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

[5]陈敬有.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