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乐
[摘 要:数字人文是一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新兴学科。我们已经不能否认,数字人文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数字人文发展源流,数字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偶然的实践阶段,第二阶段是出现了相关的理论书籍,第三阶段,数字和人文深入交融,最后,数字人文发展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其中数字文学是数字人文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文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数字文学总体研究、数字文学创作研究、数字文学的传播研究、数字文学的接受研究。
关键词:数字;发展源流;理论建构]
数字人文,顾名思义,是数字计算和人文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数字人文产生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时期,也将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而不断成熟。当前,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十分需要数字人文的成果。数字人文必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空间。因此,现在我们需要加大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数字文学的理论内容。
一、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源流
数字人文本来是互不相容的两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和人文开始互融,这个互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字人文学科初次出现。1049年意大利的学者罗巴托·布萨与IBM合作,用计算机生成庞大数据库“托马斯索引”,其中包含了托马斯·阿奎那著作使用的全部词汇。之后,很多的社会科学家,运用计算机进行词汇的统计、检索、分类,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阶段,数字人文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成长。20世纪60年代,查尔斯·伊姆斯、雷·伊姆斯与“艺术与科学实验”的成员们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开拓了数字人文的新领域。第三阶段是数字和人文深入交融的时期。1987年文本编码创始项目诞生。1994年,《电子文本编码与互换准则》印刷版和电子版同时发布。电子文本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用于标记数字化文本的可扩展标记语言也应运而生。第三个阶段并没有取代前两阶段,而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将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扩大。人文与艺术由于大规模的运用数字计算,发生学科的“计算转向。”第四阶段,数字人文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进入了高等教育的体制之中,科研成果频繁出现。数字人文在这一阶段发展突飞猛进。约翰·安思沃斯、苏珊·施瑞伯曼、雷伊·西门子对数字人文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合编的著作《数字人文指南》中批判了数字人文领域出现的“纯数字化”,维护了数字人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学科的理论内容站稳了。数字人文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固定专业,也成为了人文科学研究开展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二、数字文学的学科理论构建
数字文学是文学与文字研究数字转向后实现理论体系化的必然选择。文学数字转向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文学研究对象的数字化。细化又可以分为原生数字文学文本和再生数字文学文本。原生数字文学文本,简单的说,就是我们通过键盘在电脑中输入文本,这种文本通常可以通过计算机识别和分享的。再生文学文本是指文学文本已经以上体的方式存在,只是计算机通过图像和视频等方式将其可视化。其次,研究手段可视化。文学的研究通常需要凭借一定的手段。文学的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手段,达到想要实现的效果。第三,信息的取得、检索以及共享的信息化。之前,文学研究的信息都长都是在图书馆中收集的,这样的收集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文学的发展,让人们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信息的成本降低,文学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数字文学理论框架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字文学总体研究。数字文学是一个整体的,全球化的产物,因此,数字文学的研究也应当结合全世界共同的发展。第二部分,数字文学创作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创作方式也日益丰富化。既包括网络小说这种长篇的,整体性强的,也包括微博、朋友圈等零碎短小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字文学,找到文学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数字文学的传播研究。这里主要研究的是数字文学传播的方式。比如,数字文学是通过什么样的软件以及什么载体传播的,找到数字文学传播的最佳方式。第四部分,数字文学的接受研究。数字文学的接受重点在于对读者的感受的研究。读者通过阅读数字文本的同时,本身也会对数字文学的好坏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会成为数字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数字人文是一个已经独立,但是还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科。因此,不管是在内容框架上,还是在研究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数学人文系统理论的构建,实现数学人文理论知识的完善。此外,数学人文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其他的领域都不可分割,因此需要把握各个学科领域资源之间的融会贯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科理论。
参考文献
[1]欧阳剑.大数据视域下人文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37(10):61-69.
[2]严承希,王军.数字人文视角:基于符号分析法的宋代政治网络可视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05):87-103.
[3]李泉.數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9):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