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景
教学分析
《放大镜》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放大镜的特点,并根据简单材料制作简易的放大镜;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了解其作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能实事求是。
第一个环节:故事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引出主题作好铺垫。第二个环节:认识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抓住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摸一摸、玩一玩等活动,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三个环节: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合作探究等方法,获取知识。第四个环节:自制放大镜。放手让学生借助《活動手册》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五个环节:课外拓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巩固、提升。
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很强的求知欲。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放大镜的结构、作用及使用方法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模糊的印象。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玩一玩、摸一摸等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学会制作放大镜,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放大镜、图片、布条、报纸、小花、树叶、小字的书、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开始今天的科学探索之前,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一天,爷爷的老花镜不小心摔碎了,配副新的得需要好几天,可是,爷爷有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这可怎么办呢?爷爷的邻居有个叫小华的小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给爷爷送来了一份礼物,爷爷看到这个礼物,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可以用这份礼物读书看报了。你们猜一猜,这份礼物是什么呢?
生:小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送给了爷爷。
生:小华把爷爷奶奶的老花镜借给了爷爷。
设计意图:用故事情境导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认识放大镜的构造
师:这份神秘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出示放大镜)它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放大镜。你们想和它一起玩吗?
生:想!
师:可是呢,由于这个朋友比较特殊,为了防止它受到伤害,大家一定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能用硬物去触碰它。
(教师温馨提示的同时播放课件内容:轻拿轻放、不用硬物触碰。)
师: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做到。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样子,轻轻地摸一摸,看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它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呢?
(教师出示放大镜,学生仔细观察。)
生:我认为放大镜由镜柄、镜架和镜片构成。
生:我认为是镜框,不是镜架。
生:老师,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我认为放大镜由镜柄、镜框和镜片构成。
师:你们真棒!放大镜确实由镜柄、镜框和镜片三部分构成。在这三个部分中,你们觉得哪一部分的作用最大?
生:镜片。
师:放大镜的镜片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中间是高的,边缘是低的。
生:中间是厚的,边缘是薄的。
生:它摸上去很光滑、很硬。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放大镜的特点是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放大镜的探究活动,学生认识了放大镜的结构及特点。教师指导学生从观察、感受入手,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最终整理、归纳出探究的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放大镜的作用
师:这样的镜片观察到的物体与我们肉眼观察的物体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记录表上的图案,记录员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学生观察、探讨并记录。)
师:哪一组同学上来汇报观察结果?
生:表上的图案比用肉眼观察的要大一些。
生:我们发现记录表上的图案比用肉眼观察要清楚很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发现了放大镜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习——各小组观察报告单上的图片,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在玩中去体验、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奥秘”这一理念,教师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华要送爷爷这份礼物了吗?
生:因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
师:爷爷拿到这份礼物后,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可是,爷爷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放大镜如何使用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爷爷吗?请组长拿出准备好的报纸,大家分组合作探究,在使用放大镜时,用哪些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呢?
(各小组进行探讨,寻找最佳的方法。)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汇报你们探究的方法?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把报纸放在桌上,移动放大镜与报纸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一个同学拿着放大镜不动,另一个同学移动报纸与放大镜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师:看来我们找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不断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发现又有爱心的孩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了爷爷。请问放大镜还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呢?
(学生回答:还有花、草、树、房屋、人、动物、小虫子、蚂蚁、水果等。)
师:用放大镜观察的物体还真不少,可是,大家在观察物体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因为放大镜可以把太阳的光线汇聚起来产生热能,灼伤我们的眼睛,甚至有使我们失明的危险。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下面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身边的物体,看一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们的发现跟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吧!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到树叶的脉络了。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到布条的纹理了。
生:我们组用放大镜观察到小花的花蕊了。
师: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还能使我们获得许多平时发现不了的信息。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字典、布条、小花、叶子等物品,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物体被放大的层面上,还观察到树叶的脉络、布条的纹理、小花的花蕊等细节。一方面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品质。同时注重安全教育,时刻不忘保护学生的安全。
5.自制放大镜
师:同学们,放大镜神奇吗?下面我们来制作一个放大镜。请同学们打开《活动手册》,看一看,制作放大镜需要哪些材料呢?
(学生回答:需要烧杯、带盖的瓶子、水。)
师: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放大镜。制作完后,请大家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制作的:先打开带盖的瓶子,用烧杯接一些水,倒进瓶子里,然后拧紧瓶盖。
师:谁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
生:用一个透明塑料袋装满水,然后把口袋扎紧。
师:哇,真神奇,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水冻成冰后也能把物体放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家里玩时发现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希望你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既然你们有这么多制作方法,下面请大家分组制作一个放大镜,为了检验你们制作的放大镜是否合格,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你们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会发现图片中有许多小秘密。比一比,看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放大镜。)
师:下面请组长把材料收起来,准备好自制的放大镜,為了公平起见,我说开始再开始。准备好了吗?现在挑战开始!
生:我们发现图片中的花朵上有一只小蜜蜂。
生:我们发现图片中的石子里有许多蚂蚁。
生:我们发现图片中的老虎嘴里有个“王”字。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放大镜,比如一滴水滴,它的用途非常大。请大家课下仔细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发现秘密”的挑战环节,渗透“玩中学”的教学理念,使课堂充满了趣味。通过让学生在玩中主动探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探究。
教学反思
1.积极倡导“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巧妙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认识放大镜的构造、发现放大镜的作用、自制放大镜等。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设计的探究活动步骤清晰,层层深入,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活动丰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教学活动丰富,适应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让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
教师让学生通过《活动手册》,理解制作放大镜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制放大镜,让学生既能在玩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通过几组图片,设计了不同梯度的训练(如观察记录单上的图案、寻找图片中隐藏的秘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经验,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明白生活处处皆科学,要用科学知识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3.教学过程设计要流畅
本课的教学过程很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很高,思维也很活跃,这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但在动手操作时,由于学生过于兴奋,课堂次序有点难调控,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4.用故事贯穿整个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设计的故事贯穿整节课。首先是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进行导入,设计悬念,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学生解决了爷爷需要放大镜的问题后,教师又提出了爷爷不会使用放大镜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通过故事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不断探索,提高探究能力,使他们始终处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