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佳颖
一年级科学课是以观察、记录、交流为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活动手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促进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使他们主动记录,乐于记录。
不拘于形,培养记录兴趣
小学科学的学习往往从观察入手,再进行探究记录,交流信息,得出结论。因此,科学课中的记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书写速度过慢,对记录更是无从下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为小学的科学记录开个“好头”,多从一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指导,争取家长的帮扶,采用多种多样的记录方式,使他们乐于记录。
1.亲历探究,拍照记录
“植物”和“比较与测量”这两个内容,主要以观察、记录和简单的动手实验为主,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走进大自然,认知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拍照记录是一种相对及时的记录方法,可以更好地记录观察对象,尤其是植物内容。如《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拓展活动有以下要求:选择一种方法种一棵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并要求持续观察记录6周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的第一份记录竟然是长达6周的观察记录,这实属不易。在种植过程中,困难重重,任务艰巨,学生很容易失去耐性,难以持续,也会在此过程中过于重视经历,从而忽视了记录。如果在家长的协助下,以拍照的形式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且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种植经历,不仅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能保持探究的热情。
经过几周的陪伴,植物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在随之变化:种子久久未从土里“伸出脑袋”,他们心急火燎;植物长出了新的叶子,他们欢呼雀跃;植物日渐枯败,他们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体验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珍贵。这段时间的种植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科学的种子也深深地扎根在了他们的心里。伴随着持续高涨的热情和兴趣,在家长的协助下,他们的记录单也形象生动,格外出彩。
2.有的放矢,画图记录
观察记录是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认识自然规律的活动。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大多以简单的文字、数字、表格、画图等形式为主,其中画图这种形式占的比重很大。图形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教师若能合理利用画图记录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及时记录的科学习惯,学生便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
但是,教学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的实物手足无措、无从下笔。不仅如此,学生画画往往夹杂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导致画出来的图形不符合实际。如《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课堂活动记录是将所观察的植物画下来。结果,学生一下子被茂盛的叶子吸引住了,没有仔细观察菊花的茎和根,很容易将“一棵植物”画成了“许多叶”。于是,第二次教学时,我将菊花换成了水培富贵竹,学生一下子指出了根、茎、叶,再根据有序的观察进行画图记录。因此,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画图记录的对象不能太过复杂,要一目了然,有的放矢。
3.观察写生,开放记录
一年级作为科学新的起步阶段,记录如果只有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就失去了学生的个性特色,打消了他们记录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时机,试着开放记录,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把学生的记录带出课堂,边观察边记录,这样符合他们心里的记录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了记录的实效。如要求学生到校园里观察和认识植物。小组内选择观察的地方以及观察的植物都是开放的。此时学生旁若无人地“观察写生”,主动记录,我还要求学生把找到的植物画在《学生活动手册》的“九宫格”中,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并能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只有自己去认真记录,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想法,才能达到科学探究的真正目的。
记录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切忌千篇一律,应符合儿童趣味,使学生乐于记录。可以拍照,可以画图表示,可以观察写生,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可以用个性化的符号,甚至打印出来的照片、剪下来的图片等多種形式记录。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记录。
这样不拘于形式的记录方式,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个符号,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慢慢地,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就会发现通过记录有了重大收获,不知不觉中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循序渐进,形成记录习惯
记录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足迹,是他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他们,最终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科学综合素养。
《学生活动手册》是一年级学生专门的记录本,是他们自主学习的导航仪,是合作学习的催化剂,是探究学习的指明灯。利用好《学生活动手册》,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既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因此他们的记录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必要时“手把手”教,尤其在指导记录时要循序渐进,告诉他们先记什么,再记什么,最后记什么。如《植物》单元的第3课《观察叶》的要求是:画一片叶,尽量画得完整。每个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有些人主要看到叶子的形状,他就主要画形状;有些人看到叶子上面的叶脉,他就画出了整个叶片,忽略了叶柄……这就需要教师先示范有序地画一片叶子:先画叶子的形状,再画叶柄,最后画叶脉。再让孩子按照这个顺序作图,在他们作图的时候,教师巡视并在必要时“手把手”地教。
同样,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在刚开始接触记录的时候,要“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树立起科学记录的信心;再逐渐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时候,要让他们下意识地记录,从“要我记”到“我要记”过渡;接着在每节课的探究活动都要充分使用记录单,他们能看着自己的记录单进行简要的描述,实现从“我要记”到“我会记”的过渡。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认真、有序地记录,形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
灵活运用,做到人人记录
《学生活动手册》跟教材同步配套,伴随着每堂科学课,人手一本。活动手册主要有三个内容: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拓展活动、评价表。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是每堂课上相匹配的记录单;拓展活动并不是每节课都有,是本节课知识的扩充与应用,有些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如做一幅叶画、做个萝卜盆景等;评价表是对每个单元的评价,包括自评、教师评和家长评三个方面。可见,这本手册有助于我们的科学探究,有极强的使用价值,也大大减轻了一线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如果我们对其全盘吸收、一成不变地照用,则显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只有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适当取舍,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手册的最大效益。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要求去做,有些要加以适当改进,我认为做一些适当的改进更符合实际教学。当然手册里的一些内容也存在可操作性上面的缺陷,如部分拓展活动只是简要说明了活动的操作步骤,却没有给活动的记录留一些空间,成了口头上可有可无的作业,大大降低了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手册》不同于作业本,是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科学记录本。从一年级开始,从科学学习的起点开始,把他们一点一滴的发现都记录在这一本又一本的《学生活动手册》上,让他们在科学课上都有所记录,有“记”可寻。长此以往,这些活动手册将汇编成一部属于学生自己的科学百科全书。借助《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在记录方式上不拘于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充分发挥科学记录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突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