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9-09-10 07:22孙小雯任凤琴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出路全球化困境

孙小雯 任凤琴

摘要:全球化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社会文化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浪潮中,学校道德教育既要抓住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新生与解放的机遇,又要积极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诸如文化立场模糊、文化路向的迷失以及文化异质化等问题。学校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强化民族意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及深化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等举措,在批判与创新中不断开拓新道路、新局面。

关键词:全球化;学校道德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68-03

“全球化”最早出现在近代资本主义扩张时期,发展到现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工业革命兴起,借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不断积累扩张,促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历史”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便是全球化的最早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词日渐被大众所熟知。全球化不仅包含经济全球化,还涉及科技、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具有历史性、动态性、多元性的特点。当今世界,随着多元文化不断渗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全球化的新特点

首先,从性质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球化亦是如此。正确认识并分析全球化的利弊,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球化一方面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各国受自身因素影响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迫使各国积极改变策略,寻求应对的办法。其次,从全球化涉及的内容看,全球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除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现象外,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活方式等领域全球化的印记也极其突出。再次,从全球化的内生动力来看,全球化的态势及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全球化进程有重大作用。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需要世界各国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二)全球化的新要求

全球化的影响在潜移默化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厘清全球化的特点和影响,才能对全球化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任何夸大或缩小全球化影响的观点都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为此,学校道德教育既要对全球化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又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对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秉持文化的多样性,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单一的、直线上升运动,而是要在夯实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要求道德教育找准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环境,丰盈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内容。

二、问题反思: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所遭受的冲击和挑战主要受文化殖民的影响。无论是西方国家主动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有目的的文化输出,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为提升自身实力的被动迎合,文化殖民现象早已不可避免,成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道德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可见,道德与文化之间息息相关,文化危机也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学校道德教育上。由此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全球化及西方文化殖民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立场模糊

受文化殖民影响,西方霸权主义思想入侵本土道德价值观,相对弱势的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逐渐被颠覆、解构甚至消解。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道德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如果任由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的宣扬,那么本土道德价值观将逐渐沦为西方精神文明的附庸。文化多元冲击下,一部分人对持何种道德价值观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精神世界迷失,价值观混乱,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在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明晰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立场,是正确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根本举措。

纵观各种迹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殖民不仅冲击了本民族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对民族文化来说,动摇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削弱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导致了民族自觉意识弱化,极易迷失自我;对青少年个人来说,心智尚未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原有的价值观念极易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逐步西化,道德信仰出现偏差,发展的方向和潜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见,道德教育正经历着文化精神迷失的深层危机。从文化视角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就必须审慎考虑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中的角色,道德教育在文化激荡中的立场。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何种立场自处,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觀念还是坚决反对,还是批判吸收,创造出既符合本民族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特有的文化逻辑体系。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坚持价值中立的道德相对主义,有些人则坚持宣扬以西方为中心的民族虚无主义,选择何种文化立场,决定了选择何种道德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向,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未来。总之,厘清道德教育发展的文化立场,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明确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自主性,是学校道德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文化路向迷失

道德和道德教育含于同一文化体系之中,道德与文化具有天然不可分的关系,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其具体内容也反映了某种文化类型所要求的人伦规范。传统社会时期,道德教育的发展主要围绕儒家文化展开,文化路向较为单一,其道德教育目标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儒家文化所要求的人伦规范。但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加剧转型致使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被迫打乱。文化路向清晰与否,关乎人们的精神状态,关乎人们对于文化及精神的追求层次,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如若长期迷失于文化路向而不自省,其危害便是致命的:它可能使学校道德教育失去原有的文化敏感度、文化传承力,甚至丧失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创造力。

“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本体状态,而且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永恒必然,整个世界正是以多样性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文化全球“化”是多元文化在动态的、立体的、多维度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表现形式。不置可否,文化多样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与多元文化的积极影响相对应的则是对传统伦理规范的批判和否定,质疑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新时代道德伦理规范尚未确立,缺少可遵循的社会价值规范。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对于未来文化的价值走向、该吸收借鉴哪些外来的文化价值观,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存在困惑。

(三)文化异质化与文化冲突

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不会完全趋于一致,反而会在不同文化的冲突间形成主体更加鲜明的文化个性。受异质文化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汲取怎样的外来文化吸收、借鉴、改造及重建来寻求全球文化伦理规范与本土道德规范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逐步向社会各阶层渗透,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坚持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契合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价值观念是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又一大困惑。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必定包含着文化开放意识。”这就需要学校文化主体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要杜绝民族虚无主义,防止本民族文化被动西化;另一方面又不能故步自封,要适时、积极地做出改变。“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入和输出的现象发生。”学校道德教育更不应只是保持现有的道德文化不变,一成不变只会使其倒退,而是应该在文化全球化状态下有意识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使各种异质的、多样化的文化包容共生,使学校道德教育成为道德变革的推进力量。这也说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各民族的文化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因此,道德教育对待异质文化及文化间的冲突,既不能用文化共性消磨文化多样性,也不能只看到文化多样性否定其共性,这都不利于解决文化异化下道德教育的困惑。

三、教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走出文化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文化立场,强化民族文化意识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立场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文化立场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坚决反对西方外来文化,始终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中心论”。无论从历史或逻辑层面看,盲目排外的思想都是不明智的。二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对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过分盲从,主张摒弃传统文化,致使民族文化丧失根基变成无源之水。三是文化多元主义,其过分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异质性,主张价值中立。全球化视角下,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文化浪潮中来。无论是二元对立的观点还是无道德底线的价值中立,都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文化立场,道德教育应秉持“求同存异”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道德教育的发展更要本着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和态度,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还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使其思想内含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力量,就要将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作为道德教育文化灌输的主要内容。总之,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一方面持有对文化宽容、尊重的心态,另一方面将民族文化道德资源与外来文化高效融合,彰显道德教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二)强化自身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道德教育凭借其继承性、创新性既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辅相成。学校道德教育要顺应文化全球化的需求,既要传承和发扬各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想,又要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体系并不断加以创新。同时,学校道德教育文化建设务必夯实根基,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各国文化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道德教育发展模式。强化自身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教育体系内的价值观并使其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国教育家泰勒指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基本参数点,是人们据此行动的基本原则、理想、标准和生活态度。”学校道德教育要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其次要构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各种文化思潮交相碰撞的契机,坚定文化立场,在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最后要培养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通过自为、自觉地对道德价值观历史脉络的追寻,增强道德教育的文化意识,挖掘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文化资源,古为今用。

(三)深化道德文化底蘊,提升文化自信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日渐走低俨然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少数人打出了“道德教育无用论”的口号,当下提高并夯实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大到社会群体小到个人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等文化特征凝练而成的道德文化底蕴,彰显着人类精神的厚度。厘清道德教育所坚守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洞悉思想、价值观产生的背景、条件,进而认识到任何一种道德价值观都是一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使道德文化由内而外地作用于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并指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因其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扎根于国民心中,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建构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道德教育文化理念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在新时代背景下吸收再造、不断升华,为推进学校道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具有文化传承性、创造性和选择性的道德教育理念,使道德教育不再依附于政治、经济,摆脱教育的功利性,从受教育者本体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真正实现人文精神领域的道德教育,回归道德教育建构意义世界、追求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的本体性功能。

(责任编辑:宋佳)

猜你喜欢
出路全球化困境
跟踪导练(一)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