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教育运用于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践研究

2019-09-10 03:52施国强王娜吴蓉娟陈文渊彭高翔赫爽魏以立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施国强 王娜 吴蓉娟 陈文渊 彭高翔 赫爽 魏以立

摘 要:高校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商业伦理素质,促进全社会商业伦理水平,进而确保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从商业伦理的概念谈起,分析了高校开展商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在商业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将商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工作的四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伦理;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76-03

Abstract: To improve students' business ethical quality and the business ethics level in the whole society, and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is a compelling oblig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Beginning with illust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eth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on integrating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urses.

Keywords: bossiness eth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ur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teachers

在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守好渠”、“种好田”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自己传授的专业知识将来会由什么样的人来运用,运用在何处,以及怎么样运用。很显然,这些问题都属于伦理问题。因此,伦理可以说是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价值依托。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商业伦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则显得尤为重要,把商业伦理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是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一、商业伦理的概念

“伦理”一词在汉语中一般解释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与行为准则。儒家将“天、地、君、亲、师”称为五伦,原指代五种祭祀的对象,后引申为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即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汉代董仲舒将孟子的思想发扬后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伦”与“五常”贯穿于儒家学说伦理观的发展过程,也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对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虽然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很容易理解,即个人或组织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与准则。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完善,以及商業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企业社会责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等一系列理论的发展,商业伦理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展,所涉及的领域已从狭义的“商业”(仅指贸易行为),扩展为广义的“商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商品交付及客户服务等企业所有的行为),与之相关的对象也从交易的对方扩展为企业所有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

二、高校开展商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然而,令人痛心但又无法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商业伦理丧失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事关人身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产品造假不断;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废料偷排事件屡禁不止;明星偷税漏税、企业行贿受贿的新闻不绝于耳。商业伦理的凋零不仅仅是经济或者法律层面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动摇了我国社会的信用基础,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甚至还撼动了政府管理社会的公信力。

个人的行为是其道德观的外在体现,同样,商业伦理的承载落在商业从业人员的身上。全国每年有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的大多数将进入企事业单位,成为商业活动主要的参与者。若干年后,这些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还将走上领导或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者。高校毕业生既是商业伦理的践行者,也将是商业伦理的缔造者。大学生对于商业伦理的理解,以及自身伦理素质水平不仅仅是决定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将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商业伦理的进步,甚至是社会大众的福祉。

针对我国目前商业伦理严重缺失的现状,除了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以及在各行各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并优化系统的商业伦理教育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三、目前我国高校商业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现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商业伦理教育缺失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对商业伦理教育的足够重视,未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通常“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硬”指标,轻视学生在伦理素质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软”指标。开设商业伦理课程的高等院校很少,而将它作为必修课的则更是凤毛麟角。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在115所高校样本中,仅有10所院校将商业伦理课程作为必修课[1]。并且,即使是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的高校,也往往只是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阶段,或者是仅限于面向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管理等部分商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

(二)部分教师缺乏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局观

在我国现有高校体制的大环境下,专业课教师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辅导的教师在工作安排、绩效考核、晋升发展等各方面均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着自己的育人职责只是传递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观点,他们认为包括商业伦理在内的思想政治问题与己无关或者关系不大[2]。商业伦理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道德伦理问题,它与具体的商业事件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经济规律密不可分,如果专业课教师不在课堂内对其适时展开,在课堂外的思政辅导员往往也很难找到相关问题的切入点,那么商业伦理教育就会从整个高校的德育体系中被遗漏掉。

(三)缺乏高水平的教授商业伦理的教师队伍

商业伦理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还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还需要掌握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伦理决策的能力;最好还要有相关的在实务界工作的经历。而在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中,专注于某一个学科专业的多,具备跨专业能力及通识教育能力的少;始终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多,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少。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遇到商业伦理的问题时,往往只能用朴素的价值观和一般道德准则进行分析讲解,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思考,也不利于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

四、将商业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商业伦理教育也是这样,从近年来各高校的实践经验来看,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融入商业伦理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商业伦理教育内容上,要做到“融汇中外、贯通古今”

传统的西方商业伦理教育(以北美为例)有四个基本理论: 伦理利己主义、伦理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康德伦理哲学(绝对律令)[3]。同样,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商业伦理也有诸多体现,例如:晋商(山西)文化崇拜“关公”,奉行“忠义”二字,提倡“仁义、忠信”和诚信磊落;温商(温州)以“义礼并重”基础上的“事功”思想为其特有商业文化的核心;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徽商(安徽)以“贾而好儒”为特点,力求用儒家思想来规范自身行为,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4]。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找到两者对于商业伦理的共同认识,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二)创新商业伦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及伦理实践能力

传统的伦理学授课方式是板书(或课件幻灯片)加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但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伦理问题的发现和理解[5]。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应坚持伦理理论学习与伦理实践应用并重的原则,要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商业伦理的教学重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掌握伦理技能与能力。

教师在选择商业伦理案例时,除了遵从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注意两点:第一,适时原则。备选案例发生的时间应与授课时间接近,但也不能过于接近。在保持时效性的前提下,要让相关事件有一个充分“发酵”的时间,一来可以让事实显现地更为清楚完整,二来也让各方利益相关者群体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第二,争议性原则。不宜选择那些有明确对错判断标准的案例,而选择能反映出伦理两难(Ethical Dilemma)的案例。或者说,案例的组织和编写应该重点反映出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探究,例如:若选择三鹿“毒”奶粉的案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思考“是什么驱使了不法商贩在明知法律后果的前提下依然铤而走险”这一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在组织学生对商业伦理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保持中立的立场,仅作为话题的提出者和讨论过程的组织者,不应过多干涉或过早做出结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之间充分对伦理问题进行讨论和辩析,不仅可以促进他们伦理素质的发展,还有利于他们今后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

(三)借力各界資源,创造出让学生贴近社会的机会

商业伦理教育的主体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和专业课教师,而是应该依托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民间团体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专业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适当拿出一部分课时,邀请社会各界专家来校授课,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行业经验,来帮助学生了解“象牙塔”外真实社会的商业伦理问题,体会在面临伦理两难问题时的处境。另一种方式是聘请行业导师,让学生与社会各界精英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伦理素养与伦理能力,为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健全对学生伦理道德方面的评价

我国高校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前者主要评价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与作业,后者主要通过学期末的书面考试的得分来体现。但无论哪一种考核方式,都存在偏重知识记忆而忽视能力素质的问题。课程思政工作要求专业课教师以自己讲授的课程为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当然也包括了对课程考核的设计。一方面,考虑到学习者普遍存在的惰性,对于不纳入考核范围的内容,往往不能引起大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必须将商业伦理纳入考核范围;另一方面,在考核过程中出现商业伦理的相关问题,其本身也是对学生又一次的思政教育。

可以选择的改革思路有两种:一是在期末的书面考试中加入涉及商业伦理的题目,既可以是要求学生进行伦理决策的选择题、判断题,也可以是反映学生伦理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二是采用演示汇报(Presentation)作为考查方式之一,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商业伦理问题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或是要求学生对伦理两难问题做出决策,据此来评价学生的伦理素质。

五、结束语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科学知识,不仅仅只是冷静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更是自身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塑造并发展的过程。商业伦理教育应该也必须落实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诚然,这项工作现在仍处于起步与摸索的阶段,这就更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关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探索规律,创新举措,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红梅.我国商学院本科生商业伦理教育普及性与对策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

[2]黄文琳.大学生培养中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

[3]冯晨昱.北美商业伦理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13(04).

[4]姜森云.从传统商业文化透视商业伦理教育[J].上海商业,2014(10).

[5]季皓.关于商业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