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骏
摘 要: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更新很快,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金融行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金融在近年来逐渐兴起,金融开始金融进入普惠时代,这就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适应现代化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因此,要重构金融学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化互动式教学,网络化考核方式,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要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学;教學改革
互联网成为现代生活中重要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重大改变,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众筹,网络借贷等模式开始出现,这就给中国金融经济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人才却出现不足,这很可能会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因此,金融人才成为高校培养重要任务。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改革以往教学模式,应用整合现代化科技,整合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专业人员,为社会输送专业人员。
一、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一)传统课堂教学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弱
传统金融学教学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统计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等,这些课程都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对应用型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培养,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单一,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也不能紧跟现时代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最新金融动态发展,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
(二)教师队伍专业技能不强
现代化金融行业越来越结合互联网技术,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提出高要求,同时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具备金融理论知识,IT技术知识,信息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金融实践操作知识。但是现代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金融,统计,互联网等金融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出现不足,尤其是面对市场出现的各种金融产品,不能灵活掌握,更加不能教给学生。另外,很多高校对教师专业技能不够重视,不能提供专业培训课程,不能安排参加各项重要金融学领域会议。
(三)教学设施比较落后,校企合作不到位
应用型人才重在实用技术培养,很多高校为了突出“应用型”,就在部分课程中加入了几学时的实训课程,但是占比比较少,且很多学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实训内容就是通过互联网方式浏览金融网站和看股指大盘走势,这种学习缺少点钞机,票据打印机,指纹仪等专业设备和配套的金融软件模拟操作,不利于学生巩固练习金融操作。且,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与高校合作形式,更加不会设立实训基地,很多银行与高校合作形式也仅限于营销,催缴等岗位,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四)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教师教学课堂中主要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虽然很多教师开始融合多媒体授课,采取PPT形式,MOOC授课方式,但是教师只是通读PPT内容,不能有效创新教学手段,这种形式就限制了学生拓展能力,只用来学习教材内容,忽视了其他学习操作能力[2]。
(五)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大多是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成绩一般都是书面成绩,平时成绩也体现在出勤率,其中测试,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操作考核。大多数其中测试和作业都属于知识点类题目,学生通过背诵甚至抄袭完成,这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体现对知识的实践操作认识。期末成绩和论文完成情况中创新性较差,缺少作者观点,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金融学专业改革教学途径
(一)设置相关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利用科技技术,解决市场上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金融学与现代技术联系紧密,更加需要现代化科技教学,设置相关课程,完善教学内容。在银行,证券,保险课程基础上,营销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促使学生能够顺应金融与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趋势,重建传统行业的认知,在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互联网金融概论和互联网思维,养成互联网货币,互联网金融模式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教学内容还应当增加大数据金融,信息采集分析等,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大数据技术,并懂得为金融行业做好数据服务。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要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构建金融学师资人才队伍,组建专业人士和行业优秀者担任学生教师。现代化社会中专业教师不仅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观看专家授课视频,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参与企业实践金融,多参与社会中相关专业活动,提升专业素质和社会能力[3]。还可以通过聘任社会中有经验的,专业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者到高校任教,讲授企业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当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训室,通过实训基地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的可操作的模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就可以完成理论和实践学习,提升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每一步操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操作中提升对业务处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企业中模拟联动业务,内部现金业务,综合业务系统菜单处理,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让客户递交的凭证判断客户需求,让学生对操作打印后产生的各项单据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高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多参与实践操作,提升能力,还要有机会参与和跟进企业专业项目,在企业不同岗位进行学习,开展认知实习,定岗实习,项目训练等活动,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高校在进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基础类理论课程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创立不同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多引起教学互动;技能类课程主要是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各家商业银行柜台需求,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包括点钞机能,中文与数字输入技能,假币鉴别能力,等岗位操作基本技能;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项目研发过程,开展产研结合和行动导向等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研究和操作中,在学习和训练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专业素质。
(五)建立公平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体现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等等全方面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基础知识学校可以采用机考形式考试,职业能力考试可以实行现场操作,在考核评价中体现做中学,做中考的模式。系统机考还可以实现多种形式教学,可以系统自动抽题,快速阅卷等形式。教学中综合评价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考核,帮助学生完整掌握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成为现代化专业人才[4]。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金融行业,要能够结合现代化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引导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传统金融学专业存在很多不足,因而,高校在现代化金融学专业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教学措施,从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实训基地,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立公平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完成金融学教学改革,培养出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都强的现代金融人才,为社会金融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丹妮,彭雨蒙.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19,(15):91.
[2]王美懿.“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鸭绿江,2019,(10):94-95.
[3]杨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8,(12):138.
[4]马天骄.小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