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栎钧 张咏梅
教材分析
《我的心儿怦怦跳》是统编本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本单元导读中对习作能力的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材安排了三个板块。一是列举“参加百米赛跑”“登上领奖台”“第一次当众讲事情”等经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关注内心感受,选择习作素材。二是出现 “担心”“害怕”“紧张”“激动”等情绪“小人”,引导学生明白“在事情的经过里有我们独特的感受”。三是提供了词句资源包,暗含了表达感受的不同角度,比如,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感受。泡泡语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并运用到本次习作中。
统编本教材注重习作教学的序列性。《我的心儿怦怦跳》是在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尝试写出自己感受的基础上的发展。在统编本教材中,讲清事情经过从三年级开始训练,一是通过观察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二单元《看图画,写作文》),二是借助关联词把过程和变化写清楚(四单元《我做了一次小实验》),三是从几个方面把一个事物写清楚(七单元《国宝大熊猫》)。本册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训练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把与事情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明白。五单元课文《风筝》是按照做、放、找风筝的顺序写的;《麻雀》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都写了下来。六单元习作写“多彩的活动”,第一次要求写出当时的心情,最好能反映当时的感受。单元课文《牛和鹅》《和时间赛跑》《滴水之恩》都有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中训练了运用动词来写出“害怕”的感觉。这些前置课文、习作的学习训练,为完成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叙事中写出感受是本次习作的目标
之一。
本次习作现场课上课的班级所用教材是人教版教材,对中段学生的习作要求与统编本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但教材对写一件事同样进行了多次训练。学生通过三年级的16次习作练习,已基本掌握了把一件事情的内容写清楚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刚进入四年级不到一个月,所以本次教学仍有一定挑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写出感受还比较陌生。因此,把感受写清楚,成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忆经历过的“心儿怦怦跳”的事儿,通过绘制“心跳图”做到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讲出当时的感受。
2.能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停下来,多写几句,从“想法多了、身体变了……”等多个角度,借助资源包和积累的词语把感受写清楚。
3.在讲述与习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并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介绍,营造氛围,唤醒生活记忆。
1.教师做自我介绍。分享自己“喜怒哀乐”的事儿,用“那一刻我害怕了,因为……”“那一刻我惊呆了,因为……”的方式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心儿怦怦跳”的时刻。
2.学生也用“那一刻我害怕了,因为……”“那一刻我惊呆了,因为……”的方式分享生活点滴,简单介绍自己。
3.观看小视频,认识心情小伙伴,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珍视内心的感受。
板块一:解读课题,走进語境,明确习作任务
1.回顾课前介绍的真实语境,
引导学生明白,原来,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不一样,那些让人“心儿怦怦跳”的事儿里就藏着特别的自己。
2.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你愿意让老师继续认识你吗?你最愿意让谁认识你、了解你?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心儿怦怦跳”的那些事儿,分享我们的感受。写下要分享的题目。
板块二:讲清事情,讲出感受,找到心跳一刻
1.示范。
借助“心跳图”请一位同学讲述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讲清事情,讲出感受,并找到心儿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停下来,做标记。
2.活动。
(1)学生借助“心跳图”学习单,确定“什么事”,填写能体现事情经过的关键词,在事情的过程中画出“桃心”,标出心儿跳得最厉害的时刻。
(2)学生根据示范完成自己的
“心跳图”。
(3)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找到最值得停下来的那一刻。
板块三:聚焦心跳,建构方法,写清内心感受
1.第一次习作,诊断学情。
(1)习作提示:停在那一刻,写几句话,想想怎么写能让大家读出你当时的感受。
(2)自评展示:阅读资料包文段, 对比评价标准,给自己的习作评定一个星级。
(3)交流评价:反馈学生的自评信息,交流可以向三星级习作学点什么。
(4)总结情况并引发学生进一
步探索的愿望: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也希望大家能把感受写得更清楚,怎么做呢?
2.借助微课学习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表达方式把感受写清楚。
微课说明:以教材中的资源包和学生习作片段为素材,通过修改的方式为学生梳理出写清楚感受的方法:想法多了、身体“变”了,还可以用上自己的语言积累……
3.修改习作,学习与提升。
(1)根据微课的学习,修改习作。
①任务:修改习作。
②妙招:从不同角度写(想法多了、身体“变”了、用上积累的好词句)。
(2)学生修改。
(3)交流与分享。
板块四:总结提升,迁移拓展,感悟分享快乐
1.明白写心儿怦怦跳的习作要在叙事的过程中写出感受。
2.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好词佳句来写清楚感受。
3.在分享中悦纳自己和他人。
教学评析
任何一堂课,我们都需要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这需要教师心中有精准的目标。统编本教材呈现的目标就非常清楚。语文要素、人文要素都出现在单元主题的下方。《我的心儿怦怦跳》这节课,要求写出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冯老师是如何落实这个目标的呢?
第一个板块:列举生活的经历,唤起回忆。紧紧地贴着教材走,没有脱离教材玩任何小花样。
第二个板块的“心情小伙伴”“心跳图”,这些从本质上讲,也不是冯老师的原创,都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包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在事情的经过中,有我们独特的感受。
第三个板块从“想法多了”“身体‘变’了”两个方面来搭建习作支架,也是从教材的“词语资料包”中分析出来的。如何用语言的积累来写清楚内心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冯老师分析了教材中的词语,在微课里还用上了省略号。看了教材,再看冯老师的课,你就能发现教学的目标非常精准,教材好用,整节课也把教材用得很好。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教,或者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一堂好课活动的设计要导向思维;要针对全体学生;还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工具,为学生服务。
这节课一共有四个板块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支撑。
活动一:解读课题,走进语境,明确习作任务。用了“心情卡”作为支撑。
活动二:讲清楚事情,讲出当时的感受,找到心儿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采用了“心跳图”和音乐辅助学生回忆和梳理。
活动三:聚焦心儿跳得最厉害的时刻,建构写清楚内心感受的方法。采用了贴图、评价资料包、自评表、微课、音乐等方式多管齐下。
活动四:总结提升,迁移拓展,感悟分享的快乐。采用了互评互赏三步走,再次利用评价资料包进行评价等等。
在这四个活动中,每个工具的选择都进行了深思。音乐让学生习作和修改的时候放松、专注,但这个乐曲是听的时候就有,没听的时候就没有,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聚焦心跳最厉害的那一刻,利用了心情卡和心跳图,让思维可视化,直观、容易理解;微课把零碎的知识梳理了一遍,聚焦把感受写清楚的方法,通过建构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完成。所以活动的设计是非常棒的。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评价。評价要与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还要容易检测。这节课的评价亮点是,出示了两段例文,却给出了三个等级。学生在对照例文自评的时候,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己的问题。在微课的帮助下,借助有效的支架,修改习作就变得轻松、容易。在分享交流环节,再次利用评价表对二次修改的习作进行同桌互评,让生长看得见。
总的来说,这堂习作教学课目标设置精准,学习活动精彩,评价方法精确,是一节可爱又有效的课。
磨课心得
如果把日历翻回到2018年5月25日,我一定会在那张日历上画一个笑脸。那天实在幸运,我通过了重庆市的选拔,获得了参加全国赛课的资格。
7月4日启动会,7月14日抽课题。9月7日第一次公开试教。9月12日市级教研会,9月21日最后一次重庆试教,9月29日比赛。126天,我经历了蜕变。赛前教研员张咏梅老师说,磨课就是磨人,通过这次磨砺,深以为是。
启动
这一次赛课要教学的内容是统编本教材,重庆要竞赛的是习作课,教学的内容要到7月中旬才能抽取。这段时间,我究竟可以做什么?
期末的紧张,比赛的压力,让我时常觉得焦灼。所以当张咏梅老师布置任务的时候,我特别开心。她的要求有三:一是研读教材,梳理统编本教材三、四年级的人文目标,搞清楚教材的体系、要求。梳理人教版三、四年级教材的习作教学内容,搞明白学生的起点。二是研读课例,观看重庆市习作赛课一等奖的课例,写课堂实录,作点评。了解重庆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三是试教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五单元,感受习作单元教材的编排,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尽管要求很明确,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试教《搭船的鸟》,我尝试着要教会学生观察鸟善捕鱼的特点,结果写出来的片段并不尽如人意;教学《金色的草地》,学生体会到了快乐,可并不是观察的快乐;《我家的小狗》更是,小作者倒是观察得很仔细,可是要怎么教会学生这样仔细观察?一个星期的试教让我疑虑重重。
正踌躇的时候,张老师带着大家召开了启动会。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每个人都在认真研究重庆的习作教学,研究可以怎样帮助我。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学校的语文团队有多强大,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我决定,把接下来每一天的进展都记录下来。我告诫自己:要明白时间都花到哪儿了,每天都干了什么!
暑假
还没有喘过气来,漫长的暑假就开始了。
7月14日抽到课题——《我的心儿怦怦跳》。从那天起,我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计划,读书,读文章,看课例,写反思,每天足足安排了18个小时。我很感谢自己的狠心,这样,漫长的暑假每一天都没有浪费。
暑假里看了很多书(书单见下页表格),华东师范大学的系列书籍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苏联的作文教学》,吴立岗老师的理论,丁有宽老师的课例,让我知道了体系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们的
著作让我明白了语境的重要性……
整个假期,我都迫切地期待着开学,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实施设计的教案,心中充满了期待……
磨课
重庆的夏天特别热,原定9月3日的开学时间生生被延长到了9月7日。虽然期待上课,但第一次的试教仍然搞得我非常难堪。上课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听清学生在讲什么,老是在回忆教案是怎么设计的,老是在琢磨要怎么进行对话。拖拖沓沓地勉强把课的前半截讲清楚了,学生能做到一边讲事情,一边讲出当时的感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全没有突破,课就僵在了那儿。
这样的开头导致的结果是,接下来的教师节我们就在学校度过。下午六点,晚上九点,凌晨一点,每个人都竭尽所能,每个人都筋疲力尽。好在,总算是有了些起色。
紧接着就是12日的市级教研会,那是整个磨课过程中最让我崩溃的一天,现在都不敢想那天是怎么度过的。头一天的试教,教案虽做了大的改动,但教学的过程还算是顺利。可第二天,哎!日记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感受:
到礼堂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匆匆冲上台,一时慌乱,昨天上课的感觉全无。开课一谈话,一做游戏,学生就“死”了。课上得很平淡、拖沓、冗长。对话对课堂没有推进,没有上出教案的意图。很让人崩溃。感冒、发烧、疲倦,回家就睡觉了,睡了12个小时,还想睡。早上补记下感受。
到这个阶段,我开始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因为只是“知道”了教学目标,却没有“明白”和“懂得”,当然也就不可能从一而终地体现和展示。没有办法跟学生建构和对话,没有办法用语言推动课堂,没有办法哪怕是静下心来想一想……
可能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跌落到谷底的时候也是反弹的开始。我知道情況不可能再糟糕了,又鼓起了勇气。果然,9月18日,开课的前10分钟不错。到了21日,整节课很棒。我第一次敢看自己的课了。我写道:
这一次有明显进步,不单单是大家觉得,自己也觉得。学生的眼睛亮了,听课的老师兴奋了。教案设计新,课堂落点实,语言能推进,学生有收获。不足的地方是,后半堂课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不多,学生的表达不够积极,整体感觉牵的痕迹比较重。
我认真听了两遍自己的课,梳理了优点2条,缺点14条。我开始明白一堂好的课是在不断打磨中逐渐完善的,一个人也是在逐步打磨中成长的。
决赛
决赛翩然而至。到了兰州,我又试讲了两次,一次比一次好。我开始对着镜子琢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我试着认真聆听自己的语音、语调,在讲要求的时候是不是把每个指令都说清楚明白了;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是不是注意了舒缓平和,句句入心;在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当我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自然也会呈现出最好的状态。上完课,我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上课的时候特别淡定,我知道这将是我这一段时间的集中展示,所以不在乎这最后一次。放轻松,我提醒自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仔细倾听他们在说什么,读懂他们需要什么,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因为目标已经开始内化,接下来就要看我是不是在认真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我的赛课随笔结束在9月30日,一共写了12813个字。梳理到这儿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日子,最终都能变成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逐梦,无惧、无悔…… ■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重庆市教科院初教所)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