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摘 要:在教育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探究农村初中贫困学生分类及致贫原因,分析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扶贫现状及问题,提出扶贫对策十分及时和有效。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实现教育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结合精准扶贫提出合理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人才力量、精准投入教育经费、激发教育需求意识、加强政策执行落实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教育扶贫;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186-01
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静宁县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高,且多为贫困家庭学生。鉴于此,国家、地方政府加大本地农村初中学生教育扶贫力度,扶贫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村贫困学生致贫原因
从学生现状看,农村贫困学生大致分为两类: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从调查数据看,多数贫困生为“双困生”,甚至是“双困一缺”(“一缺”指缺少亲情的留守少年、单亲学生、失去双亲学生)学生,学校管理难度大、扶贫效果弱。
静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产业困难是本区人口贫困的主因,另外家庭因病、因残、因上学、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无内生力等都是致贫因素。经济困难,导致学业的困难。首先表现在幼儿教育的薄弱。目前农村初中在校生大多没有经历幼儿教育,学习之初进入学前班,一年后过渡至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之初就产生畏难情绪,可以说,这部分学业困难学生输在入学的起跑线上。其次表现在师资力量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速,优秀师资加速流向城镇,存在着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出现了城乡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出现了更多的学困生,成为教育扶贫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2.农村初中学生教育扶贫现状
(1)学生层面
甘肃省从2005年3月开始,43个国扶贫困县农村学校均实行“两免一补”政策;2011年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4年11月每生补贴从3元/日提高至4元/日,每生年享受800元营养早餐费。这些扶贫战略普惠性强,农村贫困生尤为受益,改善其生活,增强其体质,扶贫成效显著。根据对农村初中寄宿生月生活费调查显示,多数介于220元—240元之间,寄宿生生活补助略低于实际生活支出,建档立卡贫困生更难以支付两餐费用。
(2)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教育扶贫包括政府扶学校之贫和学校扶学生之贫。近年来,甘肃省全力实施农村学校“改薄计划”“温暖工程”“国培计划”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水平稳步提升。但囿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薄弱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学校扶贫经济上仅为象征性补助,学困补弱效果很不理想。
(3)学生家庭层面
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贫困户脱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但静宁产业历经多年发展,仍以人工种植为主,科技贡献率低。随着乡村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上升,“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恐难以为继,扶贫效果会大打折扣。虽然政府出台并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政策,效果良好,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农村初中生教育扶贫的对策
(1)着力于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建设
在义务教育普惠性资助政策基础之上,建立一套较完备灵活的贫困生资助制度,设置形式多样的资助项目,既满足不同贫困生需求,又重点向建档立卡学生倾斜,以体现资助机制的普惠性、层次性、针对性。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适当提高学期补助资费,也可设置多样的资助项目,如农村初中贫困生奖学金、勤工俭学补助等。
(2)着力于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幼教事业。通过改扩建幼儿园,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配足幼儿师资,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无园上”的问题,阻断学业困难产生的源头。第二,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依托“薄改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师资,激发教师活力,提升育人水平。第三,加大农村初中教师培训力度。在“国培”“省培”基础上,县级教师培训应加大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学校育人水平。
(3)着力于贫困学生“一人一策”扶助
面对新形势,学校要真正发挥扶知扶智的优势。一方面,学校将扶困补弱工作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弱势科目,建立分类补弱档案,确定“一人一策”精准补弱方案,确定同类(即同科目)学困生对象,确定补弱目标和时限,确定辅导教师和辅导时间。另一方面,农村初中教育要渗透职业教育,积极对接本地中等职业学校,输送“两后生”;也可打破常规,对特殊学业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即可直进职业学校。
(4)着力于控辍保学工作的扎实推进
第一,大力加强政策宣传、思想教育。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积极履行控辍保学职责,开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做足辍学学生及家长思想动员工作。第二,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通过长期走访,积极劝返辍学学生复学,并且把这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第三,针对特殊学生,做到“一生一策”的差异化扶助。
(5)着力于建立多方协作的教育扶贫体系
首先,建设农村贫困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对贫困学生资助实行动态管理,各主要部门共享数据。尤其要对已脱贫对象实施动态监测,施之以策,防止貧困反弹。其次,确立市县级教育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教育扶贫问题进行沟通协商,部署扶贫任务,扫除扶贫障碍,巩固扶贫成效。第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使之多元化,形成政府扶持型、基金帮扶型、企业帮扶型并行的扶贫新格局,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