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姝
摘 要:由于工程伦理问题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和复杂度高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以及实施的难度。文章以促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为目标导向,研究《工程伦理》的课程建设问题,首先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接下来,通过分析如何以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为动力进行团队建设以及采取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进一步提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00-03
Abstract: Because of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high complexity, it determines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Firstly, it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t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answering the basic questions. Then, it analyzes how to raise it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team building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odel guided by problem-based exploration is adopted. The key implementation schemes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actice directivity
現代工程越来越复杂,各种技术越来越综合,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而随着工程影响力的日趋加深,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则越来越突出。工程伦理教育就是要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伦理意识,增强其遵循伦理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其应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让工程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1]。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工程伦理教育越来越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必须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工作,但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不足,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工程伦理问题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牵涉面广以及复杂度高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以及实施的难度[2]。因此,本文以促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为目标导向,研究《工程伦理》的课程建设问题,主要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实施方案。
一、以促进实践指向性为目标导向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懂工程科学、懂工程技术、懂工程管理、懂工程文化的全面发展的,能够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这一伦理责任的工程专业人员的重要举措之一[3],因此,《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就是要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将这一举措的任务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而完善的工程伦理教育,并通过培养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拓展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研究如何从宏观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并进一步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微观教学目标;研究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研究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如何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持续性改进和发展。
(一)课程的宏观目标定位与微观目标细化
从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的一般意义上看,工程伦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就在于提升工程师的伦理素养,强化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使其能够在工程活动中意识到工程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将公众的利益而非经济利益或长官意志放在突出的位置[4,5]。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由工程建设大国向工程建设强国的转型时期,对于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特别在目前以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为引领面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工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宏观上对工程伦理课程进行正确和有效的目标定位,对于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课程性质上看,《工程伦理》课程不是伦理学的理论性课程,不是要解决学生人生或职业的全部问题或改变已有的价值观,也不是对各类具体工程伦理问题给予现成答案的技术性课程,而是通过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养成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规范、不断提高伦理思辨和决策能力并在面对学术或职业伦理困境做出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和抉择,这样一个“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要求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而如何将这样一个基本目标进一步细化为能够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具体而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则是课程建设初期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满足 “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基本教学目标要求,需要研究如何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并形成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既要涵盖工程伦理学通用的基础内容,又要体现不同专业工程伦理的特点,既要探讨在国内外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工程伦理问题,又要探讨涉及工程伦理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案例以培养研究生处理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我国目前向工程强国转型以及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晓国际行为准则、具有全球公民意识背景下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是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探讨在国际视野中普遍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将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特色的伦理问题相结合的伦理思辨能力已经成为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工程伦理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强、牵涉面广以及复杂度高的特点,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性首先体现为要把抽象的伦理原则具体落实于专业化、职业化的工程实践之中,这表明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和复杂性。因此,注重教师讲授与说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以致用的要求,必须积极研究和探索独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教学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采用案例分析与深度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把学生带入具体、复杂情境中,形成参与式和开放性的课堂氛围,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如,采用联合授课的方式,通过邀请伦理研究相关专业教师、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伦理思考的专业教师以及行业资深专家组成优势互补的授课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应对教学难题。
(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工程伦理教育所存在的实践指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课程建设初期以及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教育的内涵还是形式都会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因此,为保持教学活力和后劲,需要研究如何以有效方式加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具体体现在如何通过师资的团队建设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如何搭建有效的课程建设交流平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
二、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实施方案
(一)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为动力,保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鉴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要以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师资团队为基础保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来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课程建设过程初期应通过动员多方资源和力量遴选师资,组成由伦理研究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对案例开发和案例式教学有一定经验的管理学科教师、具有一定行业实践经验和伦理思考的各专业教师以及行业资深工程师和专家等在内的师资队伍,以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为原则,在保证课程建设的前期准备、教学实践以及持续改进和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工作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其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工作都还处于探索之中,由于在工程伦理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教师对工程伦理会有不同认识和见解,这种差异性对于课程建设构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才能提供更多开展伦理思辨与团队研讨的时机,在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可以得到不断提升,而这又进一步转化为推动课程建设深入开展的动力。因此,坚持以促进教师个人成长與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采取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积极搭建课程建设交流平台,通过挖掘集体智慧推进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如前所述,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决定了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采取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对于研究的不断深化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问题探究应以对国内高校《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情况的全面调研和国内外案例的广泛搜集作为起点,同时结合不同教师的经验和建议,通过反复研讨梳理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研究问题框架,以问题探究为导向通过逐条研讨形成初始解决方案,然后以此作为基础和切入点,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方案的确定、实践环节安排以及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编制、课件制作等教学设计工作。接下来,在经历后续的教学实践的落实和验证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引入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环节以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式研究过程,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通道,促使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以及有效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善于营造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智慧的研究氛围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搭建课程建设交流平台,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等活动,为课程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智力和资源支持。例如,通过组织集体调研、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开设工程伦理论坛等多种形式,以有效获取学术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多方资源力量的广泛支持;定期举行课程建设研讨,并通过精心安排研讨内容和形式以提高研讨的质量;积极鼓励各方师资收集、整理、发布与共享相关教学材料,如案例、教材、研究论文、行业协会规范等。
三、结束语
由于工程伦理问题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牵涉面广以及复杂度高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以及实施的难度。本文首先以促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指向性为目标导向,从如何进行课程的宏观目标定位与微观目标细化、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如何更好地对课程进行持续性改进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提出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更好地教等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为脉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本文通过分析如何以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为动力进行团队建设以及采取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提出了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应始终以如何切实有效地将工程伦理教育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为着眼点,以充分汲取集体智慧为动力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努力形成研究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正风,丛杭青,王前.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邹晓东,李恒,姚威.国内工程伦理实践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66-72.
[3]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M].丛杭青,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5]李伯聪.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0(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