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9-09-10 07:22王玮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王玮

摘 要:随着民办高校的规模逐渐壮大,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文章从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规模与质量并重,增加办学资源,提高教师待遇,实施产教融合等方法来提升民办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65-03

Abstract: With the scale of private colleges grow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quality of private colleges should be promoted by the methods of scale and quality, increasing the resources of running schools,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 and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引言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发给办学许可证[1]。民办高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院校之间的良性竞争。自产生以来,各民办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普通本、专科学历的高级人才,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

1993年,国家教委出台《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肯定了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再一次起到了大力推动作用[2]。随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教育部公布,截止2017年5月,全国普通高校(不含成人高等学校)共2631所,其中民办高校735所,可见民办高校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高等教育在丰富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民办高校的出现给公办高校带来竞争压力,这也迫使公办高校自我变革,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民办高校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民办高校拓宽了高校招生入口,增加了高校招生数量,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促进了教育公平,尤其让更多的欠发达地区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了数字差距,避免了因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数字鸿沟。

三、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量庞大的民办大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为消灭经济贫困、推动社会发展、提高文化修养、增进国民素质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民办高校自身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视规模扩张,对质量关注不够

民办高校产生以來,乘扩招东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实现更多盈利,学校快速上马,修建大批学生宿舍和教学楼,校园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匆匆配置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到教学当中,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并没有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作用。一些学校办学时间不长,但在校生人数早已过万,扩招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移,生源质量下移必然需要更多专业素质高、思想品德好、有耐心、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但部分民办高校缺乏数量充足、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师资缺乏导致民办高校对学生身心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不够,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在民办高校中,那些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能力的学生开始放纵自己,逐渐忘记刚入大学时的志向,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沉溺于手机游戏、棋牌麻将、网络贷款等不能自拔。民办高校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图书借阅率极低,课程考试分数含金量低,能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极少。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质量认可度低,在就业、考研复试等方面处于劣势。

(二)重视对外宣传,内涵建设力度不够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报到率,招收到更多的学生,往往都很重视对外宣传,在对外宣传方面一掷千金、不遗余力。为了吸引高考学生和家长,大多数民办高校都会制作精美的宣传资料,并在宣传资料中常常配有美丽的校园景色、豪华的教学大楼、颜值出众的学长学姐等等,同时借助于小视频、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进行转发、扩散,发挥影响力。但是民办高校在学校内涵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平台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氛围的建设、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够。这种做法重视对外宣传,轻视对内培养,重视学校形象宣传,轻视学生能力培养。本末倒置,赢得了关注,却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品牌的创建等带来多大好处,是一种短视行为,对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利。

(三)教师福利待遇偏低,流动性过大

很多民办院校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学校领导和管理队伍比较稳定,而教学一线的教师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民办高校在留住人才、培养名师等方面关注不够。与国家公办高校相比,大部分民办院校驻地偏远,教师的基本工资较低、社保缴纳额度低、住房公积金极少、基本工作量大。过低的福利待遇、长期的奔波劳顿以及饱和的教学工作,导致民办学校教师职位满意度低、单位归属感差、家庭幸福感低。此外,由于民办高校驻地偏远,当地教育、医疗水平落后,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缺乏吸引力,大部分教师不愿在高校驻地安家落户,最终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偏大。有的教师考上博士离职,有的考公务员离职,有的考事业单位离职等等。

(四)绩效奖励制度不尽合理

纵观各民办高校,几乎都制定了各种绩效奖励措施,这些奖励政策甚至可以非常细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特色性不足。各民办高校往往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使命,在制定教师绩效奖励制度的时候理应遵循“制度符合大学类型和教育理念与使命”的原则。但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绩效奖励制度只是普通公办院校相关制度的模仿,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没有特色。其二,导向性不足。目前国内民办高校大多数是教学型高校,教学是这类高校的工作重点,教学质量是这类高校的生命线,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型高校的首要任务。各项规章制度应当服务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对教师的奖励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但大部分民办高校的绩效奖励跟公办高校无异,侧重于项目、论文和专利,偏离教学中心。这种绩效奖励制度,必然使教学一线的老师刻意将精力倾向于项目的申报和论文的发表上,减少在教学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其三,各种奖励制度中对教师情感的投入考察不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深厚的情感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感动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情感根基,没有情感投入的育人活动,是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绩效奖励基于冷冰冰的材料,基于教师出勤率和请假次数等,忽视了教师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五)缺乏深度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即生产和教育一体化,在教学中引入生产,在生产实际中开展教学[4]。企业为了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要人才,联合开展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同时,高等院校为了培养适应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主动与企业融合,按照当前及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要求,设计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等。目前,产教融合已成为众多民办高校大力推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因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经验,缺乏管理制度,缺乏实施措施,缺乏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等等,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大多数产教融合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主要还是靠领导或教师的人脉,合作关系往往是短期的、不系统的低层次合作,大多数产教融合局限于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等,甚至个别合作关系仅仅是为了学校和企业的对外宣传,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既不能帮助学校培养出满足当前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抢手人才,也不能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的技术痛点和人才困局,合作成效甚微。

四、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一)适度扩张规模与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并重

适度扩张办学规模,可以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渴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规模的适度扩张,可以让民办高校具有更充足的发展资金,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盼,也是学生缴费求学的重要权力。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学质量的保证,生源就会逐渐流失,最终影响到办学效益等。

(二)用办学资源和学生的进步对外宣传

学生的发展进步就是最好的宣传,学生的各项成绩就是最有吸引力的宣传资料。真正务实的家长和高考学子都很重视学校的办学实力以及已经取得的各项成绩,不会因为某高校网站很漂亮、教学楼很豪华、学姐学长颜值很高、时常在各种媒体上发布新闻等等就选择该校。基于娱乐的关注未必会成为未来学子选择该高校的理由,如果一个高校在招生宣传中过多的娱乐化,过多地采样各种炫酷、“吸睛”的花式宣傳,往往会让该高校陷入缺乏内涵、不学无术、不务正业、没有实力等局面。对于工科院校,家长和高考学子尤其关注学校的实训、实践条件,包括设备数量、设备是否老旧过时、实训设备的开放利用时间、每个学生使用设备的时间等等。理智的家长还会关注具体专业的师资情况,包括兼职教师、专职教师、挂职老师等等。此外,各专业学生获得的各项比赛成绩,获奖学生数量,有多少学生有机会参与锻炼,学生的就业质量等等也都是家长和未来学子的关注重点。总之,丰富的办学资源,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让绝大多数学生受益的办学成绩是民办高校最好的宣传资料。

(三)提高教师待遇,培养教学名师

任意一所民办高校要办出品质,都必然要有出色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名师。名师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传、帮、带的作用,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建立,有利于课程体系和专业群的建设。同时,名师也是一块金字招牌,有公信力的名师,在学校对外宣传和招生方面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施名师工程,是民办高校抢夺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名师既可以从其他高校引进,亦可以自己培养。但从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来看,从自己的年轻教师队伍中逐渐选拔、培养、留用要比直接对外引进效果更好。从其他高校退休教师中招聘过来的高职称教师,由于该部分教师,年事已高、功成名就,缺乏大干一场的野心和体魄,很难成为学校后期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从自己的年轻教师队伍中逐步提拔、培养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于与学校的发展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在各方福利待遇尚可的条件下,他们很愿意与学校同发展、共繁荣,更能主动地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出力,更容易成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品牌创立、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更有利于将教学改革纵向推进,更有利于学校长足发展。总之,提高福利待遇、留住优秀员工、选拔骨干人才、培养教学名师是民办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制定适合自身办学理念的奖励考核制度

教育行业不同于商业环境,教育行业的薪酬、奖励制度应该有别于普通的商业企业。在商业环境下根据销售业绩不同,领取不同的奖赏,这种奖赏依据销售业绩而定,即便有较大的收入差距,也容易让员工信服。但是教育工作不同于销售,销售量是可以直观、立即统计的数据,而教育效果却不然,尤其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投入,其效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在制定奖励政策的时候不宜总拿项目数量、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生硬的指标说事。各项奖励制度应该以是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业的进步为依据,重点考察教师的育人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坚韧毅力的历练、敏锐思考力的培养等等。如果奖励仅仅基于生硬的“成果”指标,必然导致潜心教学、用爱育人的教师越来越少,为了利益而多出成果的教师越来越多,最终使学校变得浮躁,使教育缺乏情感,让校园变成企业,让办大学育人变成办企业盈利。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应树立全面的学术观、育人观,形成既考虑科研成果,又考虑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的立体式的绩效奖励制度。

(五)产教融合,确保民办教育的实效性

民办教育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产教融合。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是零散的、理论化的,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对这些零散的理论知识能用到什么地方、怎么用等等还不甚掌握,学生还不能将这些零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劳动技能,高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产教融合就是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之间的一座桥梁,它能将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零散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理解、内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多个分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产教融合让学生有机会在毕业之前遇到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就是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痛点,抓住这些痛点,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促进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掌握相關内容。总之,产教融合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又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是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因此产教融合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行业企业要在组织上融为一体,而是业务上相互补充和融合[5]。

五、结束语

随着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办高校首先是高等学校,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丧失质量意识,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教育性,不能只关注对外宣传而丧失内涵建设。办好民办高等院校,提高其教育质量,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吴林芳.论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与改善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5):356-357.

[2]王丹丹.浅析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4(21):131-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7-06-14)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

[4]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133-138.

[5]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42-44.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