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学生对数学课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本文从创设有趣的授课导入、加强数学课堂中语言的艺术性、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加强数学实验与动手操作四个方面来阐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培养 课堂教学 教学兴趣
成功地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着,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想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地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合点,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初中数学是中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和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刻体会到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有趣的授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新讲授内容的巧妙引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释,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能否做成三角形或者四边形呢?房屋的梁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如果做成四边形房屋又会怎样等等。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入适当的提示,学生就会对这些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数学课堂中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对启发学生兴趣,增强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数学老师要仔细研究数学语言的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应具有准确精炼的数学专业语言。如:负数就是正数前面添加一个“负号”而不是“符号”,再如“或”和“且”的区别,数学中的“或”表示并集,“且”表示交集。同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幽默。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理,给学生以深刻的理解和持久的记忆,一些形象的比喻,朗朗的口诀,小品化的表达,好记的顺口溜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空集;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等,这些语言都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如:在数学学习中设立优秀奖、进步奖等不同奖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奖项,力图对学生起到全面成分的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加强数学实验与动手操作
数学动手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动手的实验教学,进行数学的探索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数学地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发现之妙,动手参与的乐趣,并可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猜测—实验—思考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如: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纸盒这一节内容时,先使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小组意见,全班同学分组合作亲手制作无盖长方体,最后,在全班交流讨论。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地特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制教具,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收到群体效应地激烈,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题材充实到數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舒坚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35):43-44.
[2]秦丽芳.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0(22):175.
[3]袁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200-201.
[4]陈星.如何激发学生初中数学学习兴趣[N].贵州民族报,2018-11-07(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