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娜
一、问题提出
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部分高校2015级、2016级9万多名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约超过70%的新生存在适应性问题。高校新生面临全新的学习、生活、人际、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经历着多重转变,较易诱发学习急功近利、生活盲目攀比、交往自我中心、经济寅吃卯粮、恋爱盲从轻率等问题。滕文浩、尹小琳的研究表明,高校新生心理适应不良会影响身心健康,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或退学、自残、自杀等恶性后果。必须防患未然,及时干预。可供选择的教育干预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理论教学、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
著名心理学者樊富珉认为,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尝试改变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班级团体辅导则是运用班级的特征开展团体辅导,为班级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以协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本研究采取班级团体辅导的方式,依据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的内涵,针对总体评价、对大学的认可度、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个人情绪适应性5个维度,设计实施辅导方案,为优化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2017级相同专业及辅导员的两个新生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6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此表是Baker和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版,由欧阳娟等人修订。共5个维度,36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按照“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确定”“有点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各因子及量表总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适应状况越好。本研究中量表各因子的信度在0.61-0.82,总量表的信度为0.90。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班级团体辅导单元反馈学生测评》。该问卷共8个题目,其中客观题6个,选择“同意”或“不同意”;主观题2个,包括活动收获及活动中我最喜欢的部分。
3.《团辅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学生自评表》。该表共10个题目,要求学生以刚参加班级团体时的状态为零,在-5—+5的分数范围内,对每个条目进行自评。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进行数据处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的差异。
(四)实验程序
1.选取研究对象,利用朗心心理测评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前测,确保两组学生同质。
2.开学后第5—10周,对实验组学生实施6次班级团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地点为学校团体辅导活动室(活动方案见表1)。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3.每次班级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单元反馈学生测评并分析结果。
4.班级团体辅导全部结束后,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学生自评并分析结果。实施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后测,使用SPSS软件对两组学生的前后测进行比较,分析班级团体辅导对提升高校新生适应性心理水平的影响作用和效果。
5.班级团体辅导全部结束6个月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追踪测试。使用SPSS软件,将实验组学生的追踪测试与其前、后测进行比较,分析班级团体辅导影响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测试结果及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比较
(1)两组新生在实施班级团辅前,心理适应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实验要求。
(2)两组新生在总体评价、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及量表总均分的前测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两组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实验组前后测比较
该组学生后测结果均高于前测,且差异显著。说明班级团辅对实验组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对照组前后测比较
(1)该组学生在人际适应性、总体评价、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4个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均分,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如果不进行教育干预,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不会显著提高。
(2)该组学生在总体评价、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3个因子及量表总均分的后测得分均小于前测,说明对照组在未实施班级团辅的情况下,以上方面的適应水平不仅不会随时间流逝逐步提高,反而更差。
(3)个人情绪适应性因子的后测分数下降幅度最大且p<0.05,说明该组在未实施班级团辅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个人情绪适应性明显更差。
4.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比较
实验组后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说明促使实验组学生改变的关键因素是班级团辅而非时间因素。两组学生学习适应性后测差异的显著性程度最高(p<0.001),说明班级团辅有利于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较快走出学习误区,达到较好的学习状态。
5.实验组追踪测试与前后测比较
除总体评价外,实验组追踪测试和前测的其余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均分依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后测与追踪测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从整体上看,班级团体辅导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保持影响效果。总体评价因涉及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长期关注及教育干预。在后续的大学生活中,可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将团辅深入系统地开展下去。
(二)《班级团体辅导单元反馈学生测评》结果及分析
1.《班级团体辅导单元反馈学生测评》选择题结果及分析
统计该测评中选择题答案为“同意”所占百分比(见表4),结合班级团辅实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次班级团辅,主题为“学海无涯—学习能力提升”。由于活动时间限制,现场讨论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团体带领者进行了深入拓展。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采取学习资源共享、家庭作业、网上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反思,查找大学学习不适应的地方,帮助其改变现状;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6次班级团辅,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带领者的带领方式及团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始终持赞同态度。此结果表明,带领者经验丰富,带领方式科学有效,活动实现了预期的宗旨。
团体进程的舒适程度、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及团体气氛的满意程度随活动次数的增加逐步上升。从第四次团辅开始,各项满意度均达到100%。说明每次活动结束后,通过成员的小结反思及带领者的调整改进,团体的接纳性、包容性、凝聚力、成员的参与投入程度及活动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班级团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班级团体辅导单元反馈学生测评》主观题结果及分析
每次团辅结束后的主观题测试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活动有大风吹和小风吹、解开千千结、贴鼻子游戏、成长三步曲、松鼠搬家、同舟共济。团体活动中的收获主要包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团队成员间默契配合的快乐,增强了团体荣誉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启发等。上述结果表明,团体成员较偏爱互动性强的游戏,能够敞开心扉,与其他成员真诚沟通,尊重信任,团结互助,收获了成长和友谊。
(三)《班级团体辅导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学生自评表》结果及分析
6次班级团辅结束后,分析《班级团体辅导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学生自评表》中的平均分,即团体成员自评分的平均数(见表5),可以看出:班级团辅促使团体成员在自我认知、自我悦纳、表达想法、对班级团辅活动的认可及赞同、管理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水平显著提高;在对校园的接纳欣赏、人际沟通和交往、明确学习目标等方面的表现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在制定目标并为之努力、主动参与校园活动、树立自信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因此,班级团辅有利于高校新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新环境,促使他们积极自我调适,逐步完善自我。
四、思考与建议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的教育干预需区分不同群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恰当措施。入学心理普测中达到心理预警标准的学生,应由专业人员逐一进行结构化访谈;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转介专家门诊;其他学生可将心理健康讲座、理论课教学与开展班级团辅活动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班级团辅,促进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为确保班级团辅的实施效果,团辅活动须精心准备、紧扣主题、科学实施、行之有效。
(一)宣传动员措施有力,组织安排切合实际
班级团辅的带领者应帮助团辅成员理解团辅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团辅的开展方式及注意事项,促使其充分了解团体合约书,签署并遵守合约规定,相信并鼓励成员认真参与、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定会从中受益。
带领者可将班级团辅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尽量不占用午间和周末等休息时间,避免成员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若班级人数较多,活动可分组进行。带领者可邀请接受过团辅培训的辅导员参与,或者发掘综合素质较高、組织能力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将其培养成团辅活动助理。事先告知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共同做好准备,合作完成任务。例如第六次班级团辅,活动回顾的视频作品由学生助理制作完成,成员观看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二)活动细节适度适宜,激活潜能集思广益
每次班级团辅的项目类型可灵活安排破冰游戏、热身活动及脑力激荡、交流分享等不同种类,节奏合理,张弛有度。项目数量以3至5个为宜,最多不超过6个。防止过于泛化,流于形式,成员无法深度参与。活动时间以90-10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2小时。防止时间过长,引发成员的疲劳和倦怠,影响团辅效果。活动间隔以1-2周为宜,既要促进成员消化反思,也需保持活动的热度和持续性。
带领者应善于激发成员思维,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例如第三次班级团辅的奇思妙想环节,要求成员收集大小形状不同的空塑料瓶,变废为宝,打破惯性思维,激活创新思维。第五次班级团辅的南辕北辙游戏,需要成员准备眼罩或其他可以遮住视线的物品。没有眼罩的成员创造性地运用厚实的深色口罩替代,同样可以达到活动效果。
(三)积极关注成员心理,恰当应对行为表征
带领者需全程关注成员的心理感受,给予每位成员平等的参与机会。成员尚未做好分享准备,不应勉强,切忌贴负面标签。最后一次班级团辅活动结束前,应有效安抚成员的分离情绪。例如第六次班级团辅中让每位成员分享活动收获,表达感谢。带领者总结点评,班级团辅系列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全体成员依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参与班级仍是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力量和温暖的大家庭,一定会成为高校新生绽放靓丽青春,展示灿烂自我的舞台。
活动现场若出现不尊重他人、恶语伤人等不良行为,带领者应及时制止,重申团体约定,营造互敬互爱的良好氛围。理智处理竞争性游戏中的冲突,引导成员友好竞争,营造和谐融洽的团体氛围。启发成员领悟,虽然小组比拼有输赢,但大家同属一个团体,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开阔的心胸、开放的格局。活动最终目的不在胜负,而是取长补短,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四)善于运用辅助工具,提升效果事半功倍
运用朗心心理测评软件进行SACQ施测,收集数据高效。借助超星学习通教学软件,手机签到,考勤方便;在线发放活动单元反馈和测评问卷,统计数据快捷;结合反馈留言,沟通交流,查找原因,适度改进,有利于提升活动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讨论,发布作业,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发深入思考,作为现场活动的合理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中文网.麦可思调查:学习问题是新生最大苦恼 恋爱问题最难解决[EB/OL].http://cn.chinadaily.com.cn/2017-10/30/content_33893409.htm,2017-10-30.
[2]孙蔚.高校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7):53-54.
[3]贾文娟.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心理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11):51-55.
[4]滕文浩,尹小琳.近十年来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研究现状浅析[J].教育探索,2009(4):117-118.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欧阳娟.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刘嵋.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戢焕启.班级团体辅导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实验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9]芦朝霞,李海星,候彩霞,等.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78-80.
[10]黄畅.班级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高教学刊,2015(15):178-179.
[11]温娟娟.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适应状况的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