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摘要:“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已不单单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普遍问题,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哲学话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得出答案的过程,与观察和思考的方式以及思维发展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对于哲学问题的追问与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梦
一、关于哲学定义的思考
每个初次接触到哲学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哲学究竟是什么?”记得刚接触哲学这门学科时,笔者认为它是一门令人头疼的学科,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哲学也确实是一个晦涩难懂的名词,但是接触的时间长了,笔者发现哲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哲学离我们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实上,许多哲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细心思考探索,就能慢慢领悟哲学的真谛, 甚至对哲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追问,进而形成了自己对哲学独特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看哲学家们是如何界定哲学的,但不同的哲学流派、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对哲学的定义达成一个明确的共识。所以,在此笔者想仅仅谈一下自己所理解的哲学。
记得上高中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总结,那时似懂非懂,并没有多想,只是单单记下了定义。刚上《西方哲学史》这门课时,老师跟我们说哲学是智慧学说,是爱智之说,是追求一种智慧,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对知识进行反思,才能转识成智,化理性为德性。
笔者认为哲学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思考世界所形成的哲学,这类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另一类则是哲学家所研究的哲学,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论述是有体系的,不是零碎的、个别的、残缺不全的。黑格尔说:“哲学若无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然是带有偶然性的。”所以,任何一个有创见的哲学都是有逻辑体系的,而不是简单地表达个人的主观情绪或观点。
虽然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哲学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将哲学规定为“理论化的世界观”。之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是因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是通过对世界上某些现象的追问而表达它对世界本性的看法,因此,通过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看法,就可以间接地知道他持有怎样的一种世界观。在所有哲学问题中,对于“何为本源”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一个哲学家的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根据不同的回答就划分出唯物论和唯心论。毋庸置疑,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这也是我们重视和正确对待世界客观性的原因。另外,我们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的,并不意味着哲学可以毫无遗漏地研究或概括世界的每一部分。由于不同的科学有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可以为其他科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人类在发展,科技也在进步,即使这样,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仅仅是冰川一角,世界永远在发展变化,因此任何哲学研究都不可能把握无限发展的世界。哲学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所研究的也是一些具体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
二、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中国哲学
前面都是在谈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内容,对于什么是哲学,我们不妨从一些具体的方面来加以理解。例如,笔者认为哲学跟孔子、孟子、老子的学说是有关联的,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结晶,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之所以后来呈现出不同的人性是环境的缘故,因此要想保持这样的善性,则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孟子的这一思想让无数人坚持本心,追求道德良知。老子的道法自然学说是一种世界观,也是爱智之说。要想真正参透老子的思想,以笔者目前的水平而言, 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还是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笔者活得更率真,更坦荡,更自在,人活一世,功名利禄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我们真正寻求的应该是“上善若水”的境界, 就像感动中国的“他们”,是真正大写的人。中国的中庸学说体现了一种对万物包容的态度,是对生活的一种体会和升华,中庸之道提倡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这样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利于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思想都是一种东方的哲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
我们以前一直强调要有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会議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四个自信,补充了一个文化自信。笔者觉得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国人形成一种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四个自信和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共同构建成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甚至是我们与外国文化较量的底气。 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崇洋媚外之人,这些人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中迷失自我。为了防止有更多的人迷失自我, 我们必须加强文化自信,必须重视中国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从哲学的视角看中国梦
讲到中国哲学,笔者还想谈谈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体现了中国人民渴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梦想,把国家的探寻、民族的憧憬、百姓的期许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过去我们期盼的“盛世天下”应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建设美丽中国刻不容缓。“美丽中国”其实也有丰富的哲学意蕴,“美”这个字拆开来看, 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古人云: 羊大为美。 在物资匮乏的过去,物质上得到满足就很美好了。但是今天,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了,人们开始关注精神上的满足,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一点从主要矛盾的转变就可以看出来。 过去我们总以为人定胜天,我们可以征服自然,但在接二连三的天灾面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意识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恩格斯说:“人类不要过分沉醉在对自然界征服的喜悦中。胜利只是一时的,最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确实,人类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利用,但人类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大自然的,是不可能控制大自然的,这也验证了哲学上讲到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因此,人类必须要按规律办事,要真正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新上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大自然为一方谋福利。
建设美丽中国,尊重自然规律,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之梦。做到“天人合一”,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哲学上讲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笔者认为,做到“天人合一”,我们需要把人类自身同大自然联系起来,天地万物休戚与共,共生共存,大自然也不再是冰冷的,无温度可言的,我们应该把大自然看作与自己一样的生命主体,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皆有情。当人类懂得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我们也是在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生命和谐才得以真正实现,就像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对于“什么是哲学”,每个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无论如何,我们对他人的见解都应该采取一种尊重的态度,而不必去排斥某种观点。
其实哲学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相反地,哲学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哲学,学习哲学,理解哲学,因为哲学有大用处:大到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小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然后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加理智、冷静、智慧地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一味高调地强调哲学,无休止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脱离实际生活,那根本就是与哲学的本质相悖,意味着哲学自身的消逝,也将成为人类智慧上不可抹去的污点。所以学习哲学、探讨哲学的目的应该是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掌握一套虚无缥缈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陈先达.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先达.陈先达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3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