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庆 任雅斯
摘要: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呈现出种类繁多,蓬勃发展,来访者对实务的需求量巨大,咨询师参加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培训的热情高涨等特点。当前学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面临着对其的误解、咨询师的专业性不够强和咨询设置不稳定等问题。基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实务和研究经验,提出对策: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增加专业培训与督导,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基本设置与操作手册。
关键词: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 学校 对策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成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已经诞生了百年。精神分析虽然一直面临着争议和批评,但是人们对它的兴趣和关注却一直在增加[1]。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维持着相对一致的理论基础、咨询设置和培训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咨询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然而,无论学校内外是否以精神分析命名的心理咨询实务,其中绝大部分达不到每周四次左右,时间长达两年的标准,这一点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有人称之为心理动力学或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咨询[2]。本文将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咨询界定为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通过梳理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在学校实务中的现状、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问题”成为高频词。作为心理问题解决手段之一的心理咨询在学校逐渐展开。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其存在着从业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3]。国内颁布的《精神卫生法》和各个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纲要》都将心理咨询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免费提供该服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呈现出种类繁多,来访者对实务的需求量巨大,咨询师参加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培训的热情高涨等特点。
(一)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蓬勃发展
国内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种类之多恐怕连弗洛伊德也会惊讶。除了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和探究性心理治疗之外,在学校广为流行的沙盘/箱庭、意象对话、绘画等各种艺术咨询,甚至以某人名字命名的某某流派活跃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培训广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学习班常常是数百人参加。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以各种变式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二)对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巨大
随着社会的物质发展,人们对精神服务的需求的逐渐增加。心理学于是成为显学。实务的经验表明,学生对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巨大。在一些大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来访者需要等待长达一个月,才能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师讨论自己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愿意选择其他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在中小学,每到重要考试前,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师也就忙碌了起来。目前,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数量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都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更不要说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了。
二、问题
精神分析已经从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发展到以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为主的现代精神分析,正在朝着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代表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发展。当前学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面临着对其的误解、咨询师的专业性不够强和咨询设置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一)对精神分析的误解
虽然精神分析诞生已有百年,但是对其的误解依然存在。两个常见却严重影响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进一步发展的误解是把精神分析归结为“性本能”,以及精神分析不科学。
1.有关“性本能”的误解
如果说把经典的精神分析归纳为“性本能”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将现代的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以及后现代的精神分析与“性本能”扯上关系,则毫无道理。问题是公众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是难以改变的。把精神分析与“性本能”、“性驱力”和“泛性论”画上等号,是中国民众的误解。这将持续影响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接受度。因此,如何做好宣传,消除公众对精神分析的误解,是一個需要解决的难题。
2.对精神分析不科学的批评
现代社会中,一项咨询技术要证明自己的捷径之一是获得科学的标签。然而,精神分析流派不能得到实验的经验证据的支持, 长期以来受到主流的学院心理学的怀疑和拒斥[5]。在这一点上,认知和行为的咨询流派比精神分析要好得多。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一些精神分析与其他流派的效果比较研究,渡渡鸟效应明显[6]。对精神分析不科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缺乏实证支持。这部分地影响了心理咨询师学习精神分析的热情,也给社会留下了一种不科学的印象,因为人们是不会有时间去质疑研究方法和数据的有效性的。
(二)咨询师的专业性不强
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能够显著影响来自咨询师的消极效应,若要提高其专业性,必须改变当前培训和督导严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达到专业标准、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7]。
1.来自咨询师的消极效应
心理咨询是否有消极效应?多数研究证明是有的[8-9]。由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深层的心理结构被扰动,出现消极效应的可能性加大。来访者问题表现得严重与否往往与咨询师的专业性紧密相关,因此,对咨询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对咨询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既可以保护来访者的利益,也能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化发展[10]。目前,学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实务中的咨询师多数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化水平。
2.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不足
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非学历培训中存在着准入条件过低、培训内容不够合理、实习训练不足、缺乏有效的督导以及对培训机构缺乏监管等问题[11]。总的来看,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比起其他的流派对培训和督导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咨询师所接受的培训不够连续和系统。还有相当多的咨询师没有自己的督导。这对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实务的发展构成了风险。除了学校经费不足,更多的是主管领导对连续学习和督导的认识不够,造成了这个局面。
(三)咨询设置的专业性不强
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设置能够保证咨访双方在一个稳定的自由空間里工作。然而,目前关于咨询的收费、时间等基本设置依然缺乏,已有的设置因为各种原因不稳定,同时,很多心理咨询从业者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怀疑、否定心理咨询,往往是因为这部分从业者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或是自身人格及动机不适合从事心理咨询[12]。这表明咨询师的人格和劳动保护也不够稳定。
1.基本设置缺乏
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设置指的是一套关于咨询如何进行的规定,主要涉及时间、空间、收费等,前人对其重要性已有明确的论述[13]。以收费为例,绝大部分学校是免费提供咨询服务的,这恰恰造成了问题的产生,来访者似乎觉得咨询师没有投入或者投入很少,这与事实不符,也不利于保持力必多流动的平衡[14],建立足够稳定的自由移情空间。
2.设置不够稳定
学校实务中的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设置经常变换,这主要体现在咨询小节的时长、频率和次数上。有些学校以资源有限为由规定只能提供学生8次的咨询小节,基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特点,刚刚开始的咨询就要结束,这种不稳定的设置,恰恰对学生造成了二次伤害。稳定几乎是第一设置,也是咨询设置是否专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对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尤为重要。随着职业倦怠的产生,咨询设置朝着减少的方向变化,这与咨询师的受训、督导和个人体验不足有关。学校对精神分析性咨询的认识、支持是否足够也会干扰设置的稳定。
三、对策
基于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现状与问题,笔者结合实务和研究经验,提出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增加专业培训与督导,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基本设置与操作手册等对策。
(一)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目前,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培训和科研高校发挥的作用与其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改变公众对精神分析“性本能”与“不科学”的误解,应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1.开设专门课程
在研究生学历层次上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专门人才培养时间较长的有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多数高校未开设专门的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专业或者方向,开设专门或相关的课程。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合作,聘请专业的精神分析师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
2.强化实证研究
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疗效研究中常常出现当和另外的心理治疗模式进行比较时效果无显著差异的情况。当然这样的结论在引起我们重视“非特异性治疗因素”作用的同时,提示我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精神动力治疗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结果研究通常所测量的指标之间的错位。精神动力治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急性症状的缓解,心理健康意味着对个体内在能力和资源的积极呈现,让人们以一种充满自由和潜力的感觉面对生活,而当前在治疗结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是症状取向的方法[15]。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效果与过程的研究也一样。高校应强化实证研究,未来突破的方向是神经精神分析学[16]、循证实践与循效施治相结合[17]等研究领域。
(二)增加专业培训与督导
当前,精神分析性咨询师所接受的培训不够连续和系统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接受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听课,而实操训练少,特别是缺乏在有经验的督导指导下实习[18]。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应提供性价比较高的连续培训与专业督导。
1.增加连续专业培训
从二十年前的“中德班”开始,“中美班、中挪班、中法班”等连续培训相继出现,然而与对咨询师的巨大需求相比,供给严重不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中德班”的模式开设连续两三年的专业培训,以提高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师的理论与实务水平。
2.增加连续专业督导
督导是提高自己技术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促使从业者接受督导, 提高业务水平[19]。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独立或者联合组织固定频率的专业督导,每周或者双周一次,督导形式既可以是上级督导也可以是同辈督导。各级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应审定上级督导者的资质,明确督导者要承担的责任范围[20],监控督导者的专业行为,接受被督导者的投诉并按程序处理其投诉。
(三)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指南
从总体上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正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阶段,国外的经验表明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指南可以有效提高专业化水平。
1.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基本设置
各级学会应集中专家资源对在学校开展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代金券” [21]的探索,发布符合学校特点的收费、时间、频率、次数与空间安排的指南,供每个学校参考执行。
2.研发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操作手册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等建议心理治疗手册应该具备三个要素:①对心理治疗技术的描述;②阐明基本原则和治疗变化的模式;③提供测量治疗师对治疗模式的忠实度及临床能力的评估工具。保证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模式是手册化的精神动力学模式,可以通过录像或录音,第三方随机分析的方法进行质控[22]。有关学术团体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研发学校精神分析性心理咨询操作手册。
参考文献:
[1]郭本禹.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5):8186.
[2]S.O.Hoffmann.什么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J].德国医学,2007,17(4):195199.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4]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咨询治疗师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2(24):942947.
[5]孟秋丽,高申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观念的理论性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3106.
[6]Fonagy P, Roth A, Higgitt A. The outcome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f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s[J].Clin Neurosci Res,2005,4(5):367377.
[7]曾海萍,赵静波,汤芳等.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胜任力现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14,9(35):13211324.
[8]秦旻,郑涌.心理治疗的消极后果[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3161326.
[9]吴和鸣,刘丹,方新等.心理治疗有无副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213214.
[10]江光荣,夏勉.美国心理咨询的资格认证制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14117.
[11]张婕,邓云龙,谢丽琴.我国心理咨询培训研究现状与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6(19):850852.
[12]曾海萍,赵静波,刘县兰等.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胜任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37):421424.
[13]李晓驷.心理治疗设置的作用及其意义[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1):6061.
[14]苏晓波.精神分析中设置的基本原则与意义[J].医学与社会,2001,14(1):56.
[15]冯强,赵旭东.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效果[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5):307311.
[16]郭本禹.神经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3110.
[17]尹可丽,秦旻,黄希庭.心理治疗的循证实践与循效施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3271335.
[18]周蜜,贾晓明,赵嘉璐.心理咨询督导关系中的权威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2(29):909913.
[19]梁毅,陈红,王泉川,等.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督导现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0(23):685689.
[20]游琳玉,贾晓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督导伦理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2):920925.
[21]黃妍,李晓驷.大学心理咨询的设置[J].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会议,2012:46.
[22]Miller L,Luborsky J, Barber J, Docherty B. Psychodynamic treatment research[M].Basic Books. New York,1993: 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