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威尔第《安魂曲》的技术处理初探

2019-09-10 07:22张远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期
关键词:安魂曲威尔第初探

张远

摘要: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主要致力于歌剧创作,《安魂曲》是他为数不多的声乐作品之一。威尔第《安魂曲》共分七个乐章,是一部交响性的合唱作品,在合唱声乐和交响乐方面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威尔第在其《安魂曲》中将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音乐极为感人,它是一部结构庞大的合唱作品。本文仅从合唱与指挥该作品的技术处理的角度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威尔第 安魂曲 合唱与指挥 初探

一、对作曲家和作品的认识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1813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镇。威尔第经历坎坷,童年生活非常艰辛,家境十分清贫,常为生计所困。19岁时报考音乐学院失败,28岁时妻子和两个孩子因病相继去世,他遭受了人生的沉痛打击,但他并没有沉沦,而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和人生,并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音乐艺术事业。威尔第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學习,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事业,造就了辉煌的艺术人生,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艺术大师。中年以后,威尔第成功创作了多部歌剧。他虽然富裕了,但生活依然节俭,从不奢侈。他致力于慈善事业,为灾区人民捐献建造了农村医院和养老院。他在获得了世界声誉时,依旧保持自己淳朴的本色,坚持生活在农村。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对意大利甚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威尔第丰富的生活阅历,他所创作的歌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原型都来自当时社会现实生活,这也正是他的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威尔第一生主要致力于歌剧创作,以宗教题材所创作的声乐套曲《安魂曲》是他为数不多的声乐作品之一。威尔第的《安魂曲》为纪念他的好友——诗人阿历山德罗·孟佐尼而作,是一部充满了强烈戏剧性的宗教体裁的声乐作品,非常富于心理色彩。威尔第《安魂曲》共分七个乐章,是一部交响性的合唱作品,在合唱、声乐、交响乐队方面都占有较大比重。它也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题材和结构是历史上众多作曲家都会使用的。

威尔第《安魂曲》的第二乐章“末日经”(Dies irae)占了整部作品的一大半,是该作品的主干部分,甚至还在末乐章“拯救我”(Libera me)中再现过一次。该乐章主要描写了饱受苦难的众生对自由的渴望,他们受着威胁,苦痛地生存着,这也是整部《安魂曲》的中心主题。被关押的犹太人也曾唱起《安魂曲》,以表达渴望自由的心理。2009年纪念“5·12”的广州演出中,担任男高音独唱的莫华伦说道:“威尔第的《安魂曲》里面的东西不是绝望,是带着希望的,最后是自由了,安静的。”在任何环境下,它都有着正面的意义。

威尔第《安魂曲》中分量第二的则是末乐章“拯救我”(Libera me) 。威尔第在第一乐章“慈悲经”(Kyrie eleison)的基础上,以扩大的赋格曲做结尾,四次使用宣叙调,包含独唱、重唱、协唱、合唱多种形式,创造出类似歌剧的感觉。通过主题的倒影进行、密接合应、转调模进、逐渐扩大,让音乐更加戏剧化得上升。这部作品也是威尔第晚年里程碑式的杰作。博伊托对威尔第《安魂曲》的评价:“在那辉煌的旧时代,他有如一轮太阳。”冯·彪罗曾说道:“此作在戏剧性与情感表达上与威尔第的歌剧不相上下。”

威尔第的一生坎坷起伏,跨越了较大的世界转折期。威尔第刻画了人的命运和悲剧,他的音乐是意大利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刻画出人性中深刻而单纯的思想与情感。他把个人和艺术完全融合,是一位全面性的创作者。威尔第说:“艺术是整个世界的……但它又是由个人创造的。”

二、对作品特点的挖掘与演唱艺术的处理分析

在世界音乐史上,通常有五大《安魂曲》:勃拉姆斯《安魂曲》沉郁婉转;莫扎特《安魂曲》天真烂漫;福莱《安魂曲》技巧精湛,华彩迭出,感情真挚,充满温暖和慰藉;贝多芬《安魂曲》和他本人一样纠结;威尔第《安魂曲》最悲怆,也最世俗化,听起来很平易近人,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威尔第《安魂曲》虽然是音乐作品,但其结构庞大,不同于一般的宗教音乐作品,也不同于一般的《安魂曲》那样庄严肃穆,具有戏剧和歌剧的特征。威尔第《安魂曲》在题材和结构上与众多作曲家的作品有着诸多的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该作品的结构、声色、人声的运用等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该作品中有许多从歌剧中移植过来的东西,例如威尔第把人声和乐队融为一体,使得这部杰作成为灵感与技巧的高度统一。该作品突显了非常奇特的声部比例,乐队占50%,合唱占50%。该作品排练艰难,其中包含几乎所有的声乐体裁。总之,该作品篇幅长,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情感浓烈,内涵深厚,很有艺术高度。

许多大型合唱作品都相当短小,结构简单,而且都是由互相对比的唱段组成的。而威尔第《安魂曲》结构庞大。其第二乐章“末日经”(Dies irae)就有九个部分且一气呵成。第一部分:“最后审判日”(Dies irae),激动快板,合唱;第二部分“审判经”(Tuba mirum),持续快板,合唱;第三部分:“圣经”(Liber scriptus),持续的极快板,女低音与合唱;第四部分:“多可怜的人”(Quid sum,miser),柔版,女高音,女低音与男低音;第五部分:“最庄严的王”(Rex tremendae),庄严的慢板合唱团与4个独唱者;第六部分:“记住,仁慈的耶稣”(Recordare ,jseu pie),庄严的慢板,女高音与女低音;第七部分:“我呻吟,像是一个被谴责的人”(Ingemisco),稍慢,男高音;第八部分:“该诅咒的毁灭了”(Confutatis maleictis),行板转慢板男低音;第九部分:“那是哭泣的一天”(Lacrimosa),广板,4位独唱与合唱。威尔第把一连串对比的部分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乐章,充分运用了合唱、独唱、重唱、协唱、轮唱等,创造出一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且内容充实的大型结构,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在合唱音乐中像这种大型结构迄今也不多见。

威尔第在对该作品的双重合唱的处理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第四乐章《圣哉经》(Sanctus),写成由两个演唱队演唱。他采用了四声部用八声部来代替的处理方法,从而产生了声部交织错综复杂的织体,很好地表达了《圣哉经》(Sanctus)的快乐,从而实现了一个基本主题从一个声部到另一个声部的过渡交织,即实现了不同的声部轮流呈示赋格曲的基本乐思,在处理双重合唱的音响上取得了奇妙的效果。

威尔第《安魂曲》音乐戏剧表现力较强,全曲充满着戏剧般的张力。威尔第为了促成音乐形象的贯穿发展,进一步增强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很好地使用了两个连续三度音程主导动机。该作品戏剧性结构特点非常明显,经常出现多种互异的声乐体裁交织起来的情况,构成一种织体更为复杂、音响更为厚实,同时戏剧意味更为丰富又深沉博大的新的声乐体裁和演唱形式。由独唱、重唱、协唱、合唱等不同的立体音响交织,从而产生了全新的交响化的声音效果。较深的戏剧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作曲家把十分丰富的旋律性和非常强烈的戏剧性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交响乐队的作用,使音乐线条与戏剧线条得到更好的同步发展,表现出独到的戏剧性特征。

威尔第《安魂曲》也是一部歌剧。作品中有许多从歌剧中移植过来的东西,充分体现了歌剧的特征。他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合在一起运用,既有歌唱性旋律又有语言表现力。他不仅注意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的关系,而且注意音乐展开的连贯性,同时管弦乐也改变了它的从属地位,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利用不同声部的组合、重唱、合唱,很好地把歌剧的叙事性、冲突性与抒情性表现出来。

三、指挥该作品的技术处理

威尔第《安魂曲》的艺术性较强,对乐队、合唱团和独唱技术的要求较高;对演奏者和演唱者,要求要有精湛的技巧和积极的声音状态;同时对指挥的要求也很高,既要求指挥要有娴熟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指挥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音乐修养。因此,国内外合唱指挥名家和指挥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研究这部作品。由于篇幅和个人水平所限,本人只对威尔第《安魂曲》第二乐章中“震怒的日子”(Dies irae) 、“神奇的号角”(Tuba mirum)的指挥处理进行研究。

笔者在研究第二乐章“震怒的日子”(Dies irae)、“神奇的号角”(Tuba mirum)时,主要注意把控四大要点:交响性的复合音色;主次层次的把握;人声与交响乐队的呼应;人物形象内容的刻画。在合唱的状态和歌唱的状态指挥中,就要有声部的感觉,常规挥拍要遵守指挥技术的基本运动原理,注意不可以打死拍子,否则会让演唱者的气息很紧。

指挥“震怒的日子”(Dies irae)应特别注意的指挥技术运用的重点环节如下。①指挥的特殊技术“瞬间运动”在挥拍中的运用。 “瞬间运动”即无预示的预示,击拍后不是自然反弹起来的,而是向下击拍后,迅速把挥拍的手向上提起,再向下击拍。前奏1-2小节、11-12小节为了使乐队演奏得准确整齐,达到好的艺术效果,笔者采用了“瞬间运动”技术,把双手击拍后向上拿起的瞬间作为无预示的预示,图示还是四拍子的图示,实际上简化了二四拍。②分拍与合拍的运用。3-4小节挥分拍(这里即常规的四拍子,点性模式-纵向运动)。5-9小节中,这四小节都挥合拍,二代四(即二拍子);第5小节第一拍运用点性模式——纵向运动技术挥拍;第8小节运用线性模式——横向运动技术挥拍。情绪上有种哀叹的哭诉感。第7-8小节挥拍时要准确带出三连音的律动感。第9小節的合唱结束收拍要强,拍点干净。③主被动拍的运用。21-27小节中,21、22、25、26小节均采用第一拍挥被动拍,第二拍挥主动拍,重点强化第二拍。23、27小节因为每一拍都是重音,所以全部使用主动拍。④指挥中无预备技术的运用。21小节合唱部分,男低进入以后,手上要尽量抓住第一拍的后半拍木管组短笛、长笛、黑管、双簧管的发声。挥拍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在正拍的击拍后反射时的加速度运动(而不是常规击拍后反射时的减速度运动), 用指挥中无预备技术的挥拍,带出木管组四种乐器的后半拍发声。⑤连收带起的运用。例如:第32、34小节第三拍前半拍合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结束,第三拍后半拍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起声,指挥中可采取在第三拍上连收带起的挥拍技术,即可达到前半拍收束、后半拍起声的效果。 ⑥合拍与分拍或分拍与合拍转换时的运用。例如:第4-5小节是分拍与合拍的转换,在第4小节第四拍应提前预示清楚,第5小节要转换成二拍子合拍指挥,动作要干净、果断、明确。第8-9小节是合拍与分拍的转换,在第8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时应提前预示清楚第9小节要转换成四拍子分拍指挥,动作同样要干净、果断、明确。转换拍要挥得精准自如,这样的挥拍技术使乐队与合唱团自然过渡,找准节奏律动,更加符合节奏的组合特点与音符的结构形态。

指挥“神奇的号角”(Tuba mirum)时,应特别注意指挥技术运用的重点环节如下。①指挥中的松紧关系一般性原则。它紧我松,它松我紧。从91小节开始时,挥拍要灵巧,不能紧绷着。开始时情绪上要平静一些,挥拍的动作幅度要小一点。②抓住复调的主要声部。91-116小节,指挥时既要节省动作,又要把主要的声部给清楚。关键是要抓好句头,可在声部进入时,采用主动拍,乐句进行中用被动拍。左右手的分工明确,主被动拍的对比清楚。③特殊节奏型的处理方式。114-116小节,交响乐队铜管组连续的切分,在挥拍过程中要有所体现,采用重击挥拍的方式,挥出切分音节奏型。

总之,对于指挥而言,要学以致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排练演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艺术无止境,学习、研究、继承和创新是我们提高艺术水平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卡洛·加蒂.威尔第[M].米兰:蒙人达多里出版社,1951:89-95.

[2]刘时雨、张宁.歌剧殿堂的设计师:威尔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162-168.

[3][德]芭芭拉·麦耶著,张晓静译.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威尔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96-201.

[4][英]彼得·索斯维尔·桑德著,郭锳译.威尔第[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136-140.

[5]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78-82.

[6]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5-51.

猜你喜欢
安魂曲威尔第初探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二)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三)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意见簿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