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中识字教学属于基础性的教学环节,而阅读教学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识字与阅读教学本身也存在较高的管理性,只有在保障学生识字量充足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对此,本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识字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性较高,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加入识字学习的培养训练,促使学生在积极阅读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词汇量,从而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持续提高。对此,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一、识字教学中阅读的渗透
在语文教育中,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主要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朗读字词,感受语感,借助语感提高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与感受,并简化在学习中对字义的理解难度。语感可以理解成读者将生活经历融入文字中的一种表现,敏锐的语感属于语文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提高阅读学习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便需要借助大量的阅读实现对学生字词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识字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另一方面在于汉字内涵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可以通过一个字或一句话实现对整篇文章的解释,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关键的字或句子作为切入口,在融入文章情感的同时感受汉字的内涵,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植物的感情》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很难准确理解植物的“感情”,此時学生在看到题目时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乘机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并感受词语中的内涵,促使学生将文章中的情感标记出来,例如将“欢迎”“势不两立”“羞答答”等词汇标注出来。假设学生无法理解这一些词句,便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字词含义的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与丰富化,对于学生的阅读与识字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突出。另外,在结合字词与语言时,其重点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方式过于片面,所以教师需要杜绝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情感投入、故事引入以及思考探索等为主要途径,不断地丰富和改变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可以保持较高的识字学习热情,同时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阅读教学中识字的渗透
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实现对汉字字形的规律进行整理,所以也不能借助分析字形的方式实现对文字的记忆。对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便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一种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化学习。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借助联想法的方式实现阅读中有效识字,此时便需要将汉字放置在通俗易懂的语境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内容特征,将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寒号鸟》这一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着录音朗读,在教师领读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汉字形成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便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从而形成一个统一性的记忆,之后再借助反复的练习便可以达到识字量的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高质量结合,从字词的含义中实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于比较抽象的字词无法理解时可以对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理解方式进行分析判断,此时教师便需要结合文字的语境进行教学引导。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文章中,课文中提到了“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学生往往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这一词义,此时便可以让学生发挥现象,在感受壁虎心情的同时鼓励学生造句,在不同句子中的应用实现对字义的掌握。另外,也可以借助语境实现识字教学,有效地提升词汇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识字、词的教学,从而确保在阅读中识字教学的合理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阅读教学的关联性突出,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并提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确保识字与阅读可以相互渗透,促使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可以得到同步提升,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60-61.
[2]牛红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2):57-58.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