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2019-09-10 07:22薛见寒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薛见寒

摘 要:供应链融资作为一项新型的贷款融资服务,创造性地创建了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纽带,满足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小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融资需求,延伸了金融机构的精细化服务。供应链融资作为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竞相争夺市场的新兴业务,但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亦是无处不在。因此,商业银行在针对供应链金融推出不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融资的概念、主要风险类别,以及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内涵。接着,本文从供应链交易状况评估、操作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某一核心企业为主,将其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相联系,创造性地打通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信息,在控制相关企业资金流、物流,以及获取具体信息的基础上,为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服务。对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融资是商业银行众多授信业务模式中的一种,银行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依托下,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等的控制,有效规避供应链上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等,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服务。

与传统银行授信相比,供应链融资存在几点不同之处。首先,供应链融资更强调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偿还银行融资的资金;第二,银行对于单一客户给予的授信评估不尽相同,不仅关注其固定资产,更关注客户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货权资产等;第三,供应链融资严格控制授信主体的资金流向,并通过对其物流的监管,控制风险的产生;第四,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在放款后要面临大量日常操作,如根据客户应收账款调整敞口和控货比例,时刻监控质押物价格等。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

(一)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既包括了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又增加了其他的风险,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等。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类别

1. 信用风险。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当大环境经济下行或行业前景出现要素的变化即系统性风险,其后果是行业内大部分企业面临亏损,而供应链融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于供应链条的稳固性以及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实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方向、策略、财务状况等。若供应链上的企业与核心企业联系紧密,合作稳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然而,供应链企业自身的各种决策对非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仍不可避免,例如投机性经营失败、偷漏税、出现债务纠纷等。商业银行在运用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等辅助手段防范和控制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需加强贷后监控。

2. 市场风险。供应链企业在制定销售计划时,若因市场上的汇率、利率等发生变化导致预测失误,或是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商品,导致企业向下游销售产品的计划落空,造成未能及时归还商业银行融资款项的风险,即市场风险。

这样的风险较多体现于存货融资模式中,其原因在于一旦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以货权作为融资押品,商业银行必然重点关注货物价值的市场变动,即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在存货融资模式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如小麦、大豆等商品,其价值大多数受到供求因素、季节变化等影响,则融资业务的质押率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可见,存货融资模式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的大小与所选取的质押物品种是否恰当有直接关系。一般而言,质押物必须为动产质押,需选择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市场流动性好、物品易于存放、质量稳定、投机小的货物为质押物。同时,商业银行为控制市场风险,应约定控制风险的办法,如当质押物市场价格下跌至原评估价值一定比例時,借款人应当及时补货或偿还贷款,以免出现质押物不足额的情形。

3. 银行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用调查、额度审批、放款、贷后监控等环节,由于银行员工的操作失误或道德风险而造成银行融资款项无法收回等损失均属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商品选择风险。由于质押物受到季节变化和市场供求的影响,存在商品价值降低或者货物灭失的风险,因此商品选择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时应选择易保存、流通性强、价格稳定、质量有保证,变现能力强的大宗商品,如钢铁、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此外,生产商的选择对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也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根据生产商的业务能力、货源合法性等,对其进行筛选,重点关注实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知名度高的生产商。

第二,质押监管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物流公司的选择也是决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物流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质押物出入库时所采用的风险控制方法很大程度影响着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选择专业性强、规模大、监管健全、信息技术完备的大型专业物流公司合作,同时完善质押物出入库的风险控制方案,保证管理流程科学有效。

第三,质物变现风险。当质押物价值急剧下降,商业银行可能面临质押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的情形。为此,商业银行应在审慎选择质押物的同时,对其设定合理质押率,实时监控该商品市场供需情况、价格趋势等,有效运用套期保值等技术分散风险。

第四,宏观经济风险。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宏观经济风险包括银行利率、汇率、国际物流等因素。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巧妙运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规避。

4. 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如何使其与借款人的信用隔离,在此过程中就会涉及众多法律问题。一般而言,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主体多样化的特性,其质押物的所有权经常流动于各个主体间,难免出现质物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因此,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质物的所有权问题上,主要包括質物的权属风险和质物的优先受偿权风险。

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一项创新性业务,我国目前的法律条例中尚无完善的条款规范供应链融资业务,且缺乏行业性指导依据文件,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必须明确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完善法律合同文本,规避法律风险。

5. 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尚无具体规范的企业联盟,所有企业独立经营,相互传递所需信息。随着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企业间信息的传递错误机会增大,如传递错误或延迟传递,这都将导致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之间无法充分沟通。当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手段介入供应链时,可能因此获取到企业所传递的错误信息,影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或是产品需求的判断,从而出现信息传递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是在对供应链条上的企业提供授信产品时,商业银行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供应链融资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过程。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特点

尽管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是在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供应链融资风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完全照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有以下一些特点。

1. 视野的宽广性。供应链融资风险即要评估授信企业本身的信用情况,更要着眼动的协调性。由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对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交易运作的连续性、交易对手的经营实力、信用状况、链条的封闭性以及融资的自偿性等,因此,供应链融资涉及到一系列业务相关联的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仍然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他们之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潜在利益冲突。在这个失衡的系统中,各环节企业主要是以不完全契约方式来实现彼此之间的协调,这就必然会导致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存在。而要消除或降低这种风险,就要求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对供应链内贸易真实性的监控。

2. 监管的动态性。在供应链融资下,银行不再静态的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再仅仅于整个供应链,特别要强调交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自行业风险和操作风险,因而,商业银行加强对供应链合作企业的沟通和监管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与核心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对配套企业贸易真实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发生,一旦发现风险,立即采取行动。

3. 关注评估授信企业独立的经营状况,更注重交易对手所处的供应链条的稳定与否,其合作伙伴经营能力,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的水平。若供应链体系完整,企业经营比较稳定,银行便会为其制定融资方案。与此同时,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更突出对授信额度的动态管理,以及贷后的资金监控、供应链运营状况和贸易流程的监控及规范等。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与传统授信一样,包含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评估、风险控制三个环节,但每个环节所关注的重点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又有所不同。

1. 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应尽力识别所有可能对贷款违约产生影响的风险,包括整个贷款项目或业务面临的风险,以及与每个项目关联的风险。

2. 风险度量和评估。风险度量和评估是指通过建立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或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来测算商业银行授信风险,并将风险尽可能的量化,以直观的得分来评价风险的程度。通过数量化风险,银行可能根据自身积累的行业数据来评价企业的风险状况,评估该授信项目可能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度量和评估的基础上,对融资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一般采用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补偿等措施。商业银行根据内部制定的相关制度和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确保供应链融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评估供应链融资中供应链交易状况

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为信用评级不高的中小企业,仅采用主体信用评级很难获取银行的融资,因此银行在供应链融资风险度量中,结合主体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更侧重债项评级,即采用资产支持下自偿性的信用隔离。而债项信用评级受到贷款合同条款、贷款资金投向、外部抵押债、债项偿还顺序或风险缓释手段等因素影响,准确地度量了当企业违约时授信收回的概率。因此,在分析供应链交易状况时,应准确度量供应链融资风险,相关评价供应链交易状况的过程是对企业现金流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关注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交易状况的评价关键步骤如下:

1. 梳理供应链的全产业流程,分析借款人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结合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综合判断供应链的稳固性;

2. 分析整条供应链所在行业的现状、目前市场份额和未来发展前景,判断整条供应链的盈利水平;

3. 分析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和物流,评判两者是否能够匹配,循环是否完整合理;

4. 分析借款人对核心企业的依赖度、过往交易记录、往来时间等;

5. 分析买卖方的资金结算方式、销售周期等因素,判断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安排

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安排不同于一般的单一客户授信,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评价同一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抗风险能力。银行根据该客户群行业的特征,配之以不同类型的融资产品,给予相对封闭的供应链各环节上的参与者进行融资,即商业银行以供应链融资的贸易背景为前提,对包括借款人及供应链上各参与者整个群体进行组团授信。

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安排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解构供应链的各种交易关系。根据供应链中的物流流向与特点,系统地勾勒供应链条生产经营流程,分析链条上的各参与者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管理水平、经营规模、交易信用、授信信用等情况。根据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往来的记录,分析该供应链条资金结构的稳定性,资金流与物流循环的完整性,以及是否相互匹配等。有时,银行为有效缓释授信风险,限于监督成本、专业性等原因,还可以在供应链融资中邀请跨行业的协作者,包括物流公司、保险公司、保理商、担保公司、拍卖行等服务提供商。

第二,对贸易背景的经济强度进行有效评估。以授信客户为切入点,从供应链条全面出发,考虑其在上下游企业中的谈判地位,分析供应链条行业状况,交易是否能按时完成,以及评估当授信资金注入供应链后,所带来的增值效应如何等。主动选择有利于供应链巩固的企业参与结构授信。

第三,设定金额适当的授信额度。除参考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外,银行在解构供应链的各种交易关系后,合理测算完成供应链交易所需的资金来确定融资额度,对包括借款人及其交易对手主动核定授信额度。由于供应链中的交易环节均按步骤进行,资金流也是在各个环节中逐步结算回流,因此授信额度的确定需要取决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市场价格,而并不是各交易环节所累加资金的和。

第四,进行风险定价和条款约束。由于供应链各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银行需对不同主体进行相应的风险定价和条款约束。

(三)综合运用各类风险控制手段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应对供应链融资中可能会发生的各式各样的风险全盘评估,确定和安排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及风险预警手段,来防范或缓释在供应链融资中可能遇见的一切风险,因此尽可能在供应链融资中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不对称信息,捕捉一些预警信号。在实践中,可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信用捆绑技术、现金流的控制与管理、双重信用体系的考量等。

1. 信用捆绑技术。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的诸多关键点中,供应链成员企业捆绑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向商业银行申请授信融资是主要的方式之一,这也为供应链中的大量的中小企业成功得到银行授信融资提供的可行性。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上下游企业捆绑核心企业的信用的方式也有诸多不同,但实质都是相似的,比如:在提货担保业务中,当进口货物先于货运单据到达时,出口方的核心企业根据银行发货指令发货,当下游企业未能足额提货,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未能足额发货,需根据其货物的差额部分向银行退回授信敞口下的款项,实质上构成了一种连带责任担保;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当商业银行告知买方,卖方已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时,核心企业作为购销合同的买方对银行的付款责任可以通过三方协议、逐笔确认应收账款的方式来确定;当银行未告知买方,卖方已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时,银行在受让卖方的应收账款后,可作为债权人对核心企业的实行代位追偿;在存货质押业务中,特别是一些大宗商品贸易,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三方协议来明确发货、收款、付款、违约等责任和义务,同时若三方协议中制定有核心企业的商品回购条款,当融资款项出现不良,商业银行无法正常收回款项时,核心企业需承担回购所抵押货物的义务。

2. 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供应链融资中的资金流管理,是分析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方式后,对授信资金、企业自有资金等对象,进行全面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各个资金收付的节点的金额大小、资金流向、滞留时间等。在实践中,商业银行通过事先设定业务流程模式,对融资产品的设计嵌入,并附加相关合同约束条款,实现融资款项本息的回流,确保银行对资金的监督控制。因此,资金流的控制对还款来源的保证至关重要,在增强还款来源稳定性的同时,极大地缓释授信风险。常见的控制资金流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运用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组合。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组合运用可对资金流向和回收进行恰当安排,为资金流循环的控制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国内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通过准入下游买方、限定贸易货款回笼账号等保证下游货款及时回流;在应付账款融资或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中,可通过指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收款人,或限定融资款项付款账号,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上游卖方账户,从而实现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有效规避授信资金回流或挪用的风险。

第二,设定契约文件中约束性条款。通过契约文件如合同、申请书等条款的设定,实现对资金流向的控制,以及物流周转流向的全面反映,如限定合同中的资金回流方式;为借款人设立回款专用保证金账户、运用封闭式授信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进行有效管理;在保单上指定的保险受益人;在提单上标明的收货人为银行或指定收货人。

第三,发挥借款人财务数据的管理作用。财务数据是以数字化形式体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資金流状况,供应链各企业各个时点的财务数据都体现了资金流的静态状况及其与资产负债科目的关系。一般地,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融资时,都会收集借款人连续多年的财务数据,通过连续不断的跟踪分析,可准确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资金流向图,也是控制和监督企业各节点资金流的有效方式。

3. 控制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完善风险内控体系的关键在于控制操作风险,因此在供应链融资中的每个业务操作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经办和复核承担办理和审查的责任,一旦产生操作风险导致损失后,可以追究到责任人。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第一,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关注对员工业务能力、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例如,在进行供应链融资信用评级时,如何识别该业务交易背景是否真实有效,企业经营能力,融资业务的自偿性等,以及如何鉴别单证业务操作模式的有效性,都是员工需要学习的重点。

第二,强调操作的标准化工作。由于供应链融资强调贸易背景真实性,强调贸易自偿性,因此在贷前调查时需要调查了解的信息比传统的贷前调查更复杂,这就引入了建立专业的调查模板和相关行业指引的刚性需求。调查模板规定了商业银行员工需在贷前收集企业材料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授信调查人员因专业能力、经验常识不足导致调查结果失真的不良影响。在贷中和贷后管理环节,商业银行需核定详细且标准的业务指引、业务流程、各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规避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让员工有章可循,减少自由裁量权。

第三,与时俱进地更新各类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管理细则。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各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外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供应链融资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作法,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更新完善各类产品的操作管理细则,例如对各类产品的申请书、协议文本等内容条款的更新。

第四,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在供应链融资中,供应链融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审核与管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贸易债项的自偿性。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项目评估仍需审核贸易背景和债项评估,降低操作风险,当发放可循环类的授信产品,如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贷后监督制度,对应收账款余额和存货进行定期盘点,严格控制融资比例。

最后,利用第三方有效转嫁操作风险。其手段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介入和操作环节外包两类。在供应链融资的物流管理环节,保险公司就有推出过因道德风险发生监守自盗等导致货物损失的相关保险产品,为转嫁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另外,在国内供应链融资的实践中,特别在一些存货质押融资产品中,如钢铁、汽车、矿石、煤炭等商品,大量的商业银行选择整体实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授权其负责监管供应链融资物流服务,有效将该项操作风险外包,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本也随之得到有效控制。

4. 采用双重的信用评价。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交易信用记录包括企业完成购销合同的履约能力、收付货款的信用水平、对所发出的服务承诺的执行能力等,其中广义的交易信用记录还包括与核心企业相互协作生产经营的能力、供应链中的渠道管理能力、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规模等。授信信用记录包括企业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财务透明度、逾期欠息记录等信息,两种信用记录在评价标准上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过程中,需实时跟踪监控借款企业的交易信用和授信信用记录。如果企业无法满足其中任一维度的信用评价标准,则将无法取得银行授信。

由于商业银行信用对于企业而言是商业信用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双重的信用评价标准不仅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果,而且也能积极促进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缺乏授信信用的企业,交易违约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产生资金短缺,导致生产经营遭遇瓶颈,最终影响购销合同的履约能力。

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准确进行多维度信用评价标准的前提条件,如核心企业需主动向银行推荐上下游企业,提供过往完整的交易记录,提供从供应链的角度的评价标准,商业银行也需主动向核心企业量身定制融资产品,提供银行从授信的角度的评价标准,同时核心企业和银行也需要定期交换借款人的授信信用记录和交易信用记录,实现交叉印证和预警,做好后评价工作。

四、总结

供应链融资与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最主要的信贷理念差异在于贸易背景的特定化。商业银行应针对供应链融资的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特征,从风险管理角度,对信用风险管理需要重复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评估、风险控制方案设计的流程,最后再进入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面对产生信用风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需要加强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授信安排,同时跟踪评价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保障还款来源,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有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尝试金融业务外包,跟踪评价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等,从而使银行能更有效的控制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

总之,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发挥在于创新,而与产品和服务创新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必须得有效控制和防范。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整个商业银行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减弱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一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66-149.

[2] 庹凡.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与防范[J].商情,2013(33):10-15.

[3] 钟子渊.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20-23.

[4] 蔡叢光.供应链融资的博弈分析及发展展望[J].财务与金融,2014,(4):16-18.

[5] 谢锶泓.浅谈供应链融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8):31-36.

[6] 单雨辰,杨浩杰.供应链融资风险及管理[J].商,2014,(1):4-9.

[7] 胡斌.浅谈商业银行供应链的融资业务[J].财经界,2015,(20):26-29.

[8] 武保华.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构建[J].中国市场,2015,(9):18-20.

猜你喜欢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供应链融资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应用分析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