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雨杉
摘 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但各地的习惯不同,就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我们尝试解决这些冲突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改进自己的交际手法,与世界同步,我们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尽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保留本土风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我们吸取了“闭关锁国”的教训,加快了发展的脚步。频繁地与各国交流,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等随即深入,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与日俱增,來自各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冲突。
一、思维方式的冲突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基于事实可以让后人少走弯路,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
普赖布拉姆认为:“世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的语言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思维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影响人的行为,语言以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文化不同引起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引起交际的障碍。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在英语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单词是“I”,也就是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体才有整体。因此,他们一般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搭讪别人或被别人搭讪是令人难堪的事,主动帮助别人有时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表现个性,个性体现价值。“随遇而安”被他们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且普遍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价值,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而中国的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体现了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这导致中国民众缺少对竞争的尊重和向往。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但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这点多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甚至寄生产生,导致有的人失去拼搏的动力。
三、交际过程应持有的态度
谦虚对我们的日常交际固然重要。但我们走出国门,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方式和他人沟通,是很吃亏的。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外国人夸一个中国人长得漂亮,中国人就说 “哪里哪里”,结果外国人误以为中国人在问他哪里长得漂亮,由此闹了个大乌龙。因为在不少外国人眼里,这是一个缺乏自信的表现,也让他们怀疑自己的眼光。西方文化提昌张显个性,他们会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所以在和这样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一方面要表示感谢,得到别人的肯定总归是好事;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表现自己更多的优势,不要否认别人对你的肯定。如今全球的发展很快,人们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考察所接触到的每个人,若不能达成双方共识,可能就只是一面之交了。所以我们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时,和各国朋友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巧妙的称赞自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总是妄自菲薄,可能就是怀才不遇一辈子。
当然,这并不是要放弃,谦虚,勤奋,节俭……,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应多学习、了解和接受更多国外的文化,并运用到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跨文化交际才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卿.时间取向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2]周思远.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3]鲁子问.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