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忍让既是一个人內在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胸怀宽广的象征,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道德品质的表现。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彰显一个人高贵的道德品质,促使人们不断前进。所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发扬忍让的传统美德。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忍让的含义进行相关概述;其次对忍让的人物历史事例进行相关介绍;最后对忍让美德进行以下相关论述。
关键词:忍让美德;人物历史事例;道德品质
前言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不是计较一时的高低和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的一种大格局;忍让,是一种美德,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每一个人和感化每一个人;忍让,也是一种修养,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忍让对于当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人们在社会上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甚至处理一些事件时都十分可靠也十分有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一、忍让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让一直是一个高度赞扬的词。因此,人们理解的忍让是生活的问题[1]。在生活中,能够忍受是有价值的,但忍让并不意味着退缩或软弱,而是面对误解和不满情况时,必须关注整体情况,展望未来。人们常常应该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别人拥有耐心。在古训中有教导,有必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二、关于忍让的人物历史事例
(一)张良的忍让故事
在汉朝刘邦手下有一鬼才名为张良,是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其祖父、父亲曾是韩国宰相。据《史记·留候世家》记载:张良有一次在下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穿布短衣的老者,那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喝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取鞋。张良非常生气,但看老者年迈,就忍着性子给老者取回鞋[2]。可那老者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又跪着替他穿好。老人一声未谢,只是笑笑就走了。没有走多远,老人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可以教导,五日后天明时,在这里会面。”张良点头答应。
五日后,天刚明,张良就到桥上,可老人已站在桥上等他。老人转身就走,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早点来。”又过了五日,这一回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不久,老人来了,很高兴,夸奖张良这一次没有失约。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就会得到验证。十三年后,我们会在济北见面,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话,老人就走了。天明以后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相传张良得此兵书,才干大增,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
(二)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忍让故事
小事忍让方能成就大业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的脾气暴躁[3]。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头的光线被你挡住了。”曾国藩却和气地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儿呢 ? ”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的意见办了。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听了,立即改为低声默读。
(三)越王勾践的忍让故事
关于忍让的人物事例,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其中,卧薪尝胆的事例更能彰显忍让这一美德。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因战败成了吴国的俘虏,他自愿带着夫人在吴国做下人,受尽了屈辱。而勾践并没有就此屈服,并不断忍让心想着有一天一定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多年后勾践回国卧薪尝胆,不忘记在吴国受的羞辱,同时在操练着兵马[4]。待兵力强盛之时,便立即举兵攻打吴国,而大获全胜。勾践在吴国选择的退让是暂时的,因为这一忍再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认真操练,使得兵力强盛,最终打败了吴国,洗血了国耻。
如果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选择屈服,那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古语言“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们不必要过分纠结于事物的对错,与人相争时要冷静要思考,懂得运用退让的谋略,寻求一个令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
三、关于忍让美德品质论述
(一)忍让是一种高品质的思想美德
中国有一句老话:“忍为高、和为贵”,倡导一种人类和善的人际关系。忍让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家庭和睦,忍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能容人。为了照顾大局,宁愿遭受损失,受到冤屈,承担羞辱的负担。由此可见,善于容忍是一种高品质的思想美德,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观,是智慧和善良的结晶,绝不是一个弱的表现,是一种强烈而纯粹的风格。
忍让是一种美德。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论点是有道理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忍让可以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和升级。对于个人而言,至少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忍让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好处,这可能是最功利的一面。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忍让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心灵,而与这种心态相反且拥有后者态度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这便更显得忍让道德品质更加伟大。
(二)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说法:“忍不是弱者,让不是输家。”自古以来,人们很容易与弱者和失败者联系起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忍让者是弱者,即失败者,但事实并非如此。竞争或争议中的许多人,看似成功战胜了对方。事实上,在未来的个性发展中,已经输给了别人。
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如果一个人有忍让的智慧,就能够在面对荣辱的时候宠辱不惊。忍让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气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够浇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拥有神奇力量的忍让可以把冲突变成和平。忍让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假如别人不小心冲撞了你,内心必然会感到不安,这时候如果能够以忍待人,自然会得到他人的感激与拥戴。
结论
综上所述,由名人忍让故事可知,忍让既是一种高品质的思想美德,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忍让可以开拓人的胸怀,充实个人思想认识和学识水平。因此,人们在面对生活中大量的分歧和矛盾时,只要宽以待人,团结为重,都可以云淡风清,心平气和,不但会把矛盾轻易化解,还会化敌为友,得到另一种收获。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古人的胸怀,遇事多一份忍让,生活里就会多一份阳光。
参考文献
[1]黄云明.从忍让到公正[J].中小学管理,2014,12(5):201-202.
[2]朱晨.忍让是种大智慧[J].家庭科技,2014,15(3):140-142.
[3]刘剑丽.一个从忍让逐渐走向坚决反抗的叛逆者——试论《家》中的觉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108-110.
[4]陈锭.论作为美德的忍让[J].武陵学刊,2017,42(2):11-16.
作者简介:
傅博阳(2004-),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
(作者单位:义乌市稠州中学丹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