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会明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日趋更新,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方式也在稳步转变。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持续地探索与发现不断地优化着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互动性的增强也逐渐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而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科目,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要手段,故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是顺应教育潮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的必然步骤。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互动课堂 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没有发生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减少不仅会营造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而且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漠化,加剧师生矛盾,影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数学学科又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较强的科目,数学知识是小学生依靠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无法探究的。故要想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不能忽视对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建设,以教师指导的强化推进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进行具体论述。
1、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思维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一切行為活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之下进行的。而教学情境既是口小学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们面临的基本外部情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情感激发的重要因素。故要想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之中,我们不妨以创设适宜教学情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课堂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参与师生互动。
例如:例如:在《厘米和米》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了由绘本故事灰姑娘的难题改变而成的动画视频,然后通过让学生们思考“灰姑娘的难题是什么?我们是否能够帮助灰姑娘的解决他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帮助学生们掌感知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们在思考中发现了厘米、米等数学单位概念,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实践应用意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视频教学资源创设了多维故事情境,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勾起了学生的同情心,进而让学生们在同情心的驱使之下自觉参与到对“数学单位”知识的探究之中,获得了探究感悟,产生了交流表达的欲望。
2、小组合作,推进自主探究
要想提升小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就要改变教师在小学语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对权威地位,维护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自己的发言将会对课堂探究活动的推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不妨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方式推进数学知识教学,以积极的评价方式维护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分数概念”课堂导入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以有序发言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然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数学文化、分数概念、分数运算意义等角度整理到黑板之上,并补充了诸如“单位1”的概念是什么等高难度的问题。然后,我将学生们分成了人数适宜的数学知识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黑板上的问题,解决了难度较低的问题。随后,又以小组选派代表发言的方式检验学生们的问题探究情况,并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辅助学生们完成对课堂遗留问题的探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们进行难点探究发展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概念意义的理解。
3、问题引导,促进自我提升
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探究主体的知识学习课堂,但这里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小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若缺少了老师的积极引导,那么他们就会在复杂的知识探究过程中迷失方向,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强化教师的问题引导也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除法》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们说:“经过一节课的紧张学习,相信大家都对除法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提到除法你们会想到哪些知识点呢?这些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的怎样的联系呢?你们可以用绘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接着,我将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投影到大屏幕上,并引导学生们对这些思维导图进行了鉴赏,在图例鉴赏中找到了自身的知识漏洞,构建了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以设置反思问题的方式优化了课堂总结环节,既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思维和联系思维,也为学生们灵活调动数学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要想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我们可以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教师课堂指导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出发,以适宜的教学方法优化小学数学中的组织方式,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
参考文献
[1]沈菊芳.融互动交流于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9(23):88-89.
[2]陈惠芳.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