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丽婷
【摘要】 寓言故事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虽短小,但却极其生动、有趣、并富含一定的道理,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寓言故事里的情节或小动物所吸引。平常我们见到的小动物,如老虎、狮子、小白兔等,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变成了饱含人性化的“人”,它们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向学生展现着它们的思想。而寓言故事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让学生爱不释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0-047-020
寓言,是一种通过一个个短小、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传递出深刻的道理或启示的文学形式。它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文化积淀,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规范能力,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寓言故事,品寓言味道,是引导学生学好、学透语文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探讨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意在趣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1.抓住文本的“根”,理解其深层寓意
小学阶段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这些故事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动物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小学生的生活比较片面、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广,他们只是对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感兴趣,而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而很多寓言故事却包含了动物知识、文学知识、科学知识甚至一定时期或地域的风俗习惯。这些深层次的知识,学生是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之时深入文本,抓住故事中的“根”,对故事内容、故事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尽可能大范围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以引起其学习的积极性。如《亡羊补牢》这则故事中,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狼生活在动物园里,怎么可能会跑到羊圈里吃羊呢?还有“牢”是怎样的一种“牢”,跟犯了错误判了刑的“牢”是一个意思吗?另外,理解故事含义,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守株待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深层道理
寓言故事,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足,要体会寓言故事的深层道理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通过其生活经验理解寓言故事。所以我们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带着问题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提供平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其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身边或读过的故事里类似的人和物。比如说:学习了《守株待兔》,可以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有犯过和种田人一样的错误吗?如果你是种田人,你以后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刻舟求剑》,让学生谈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呢?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多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入文本的深层,这样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学生不仅兴趣更浓,学习的效果也更佳。
3.提供自由,让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是教与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结合,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过去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它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不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我们优秀的寓言文本本身就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存有很多的“空白点”,如能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这些“空白点”,不仅能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中,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抓住第一次狐狸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的表情“眼珠一转”,让学生想象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乌鸦听了心里会怎么想的。第二次狐狸对乌鸦说:“你的孩子好吗?”,第三次狐狸吹捧、奉承乌鸦,狐狸和乌鸦的心理变化都是很好的“空白点”,利用好“空白点”使学生在想象中拓宽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结合对“空白”的想象,在交流中探讨感悟道理,这样既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也体现了学生对寓言的个性化理解。
4.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极其关键的,新课标为语文阅读教学设立了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基于此,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向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课外寓言作品,这应该包含中外的优秀的作品,如《中外寓言名著精品》、《伊索寓言》等。或者根据一个主题来推荐作品,以此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5.多种扩展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一个思想独体。读完同一个寓言故事,也许每一个人的理解层面都不一样。另外,富有教育、讥讽意义的寓言故事本身充满了可以让人思续自由飞翔的广阔空间,它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
5.1组织寓言故事会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寓言故事后,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故事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小品、歌曲、课本剧等。机会应该是均等的,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
5.2续写寓言故事想象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想象的高级形式。寓言故事虽然短小,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却是深刻的,它往往蕴含着一个让人深思并熟虑的道理。寓言故事有一个其他文学体裁所没有的特点,就是只讲故事却不说明道理。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有了一场头脑风暴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整体情节续写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让故事更有完整性和思想性。例如《狐狸和乌鸦》,乌鸦就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话导致失去了一块肥美的肉。那么它们的后代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可以以“狐狸的孩子和烏鸦的孩子”为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让学生互相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3编写寓言故事有了多方面的基础,教师可以大胆展开下一个环节:提供几种小动物或几个情节,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动笔”。他们在编写寓言故事的时候,会回归生活,会寻找资料,会动脑、动手、判断和分析。这样的过程,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让他们把这些能力运用到现实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提升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寓言故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恰当的教学,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语文寓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9980)】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召赟惠.轻轻唤醒儿童理性——浅谈寓言教育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1(31):20-21.
[4]卢万太.浅谈小学语文中寓言的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