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李红娜
推荐单位:北京微生物学会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要消耗多少农产品吗?据统计,目前我国粮食年消费量为5.5亿吨。按照14亿人口计算,人均每天消耗1.1千克,再加上蔬菜、肉类、蛋奶,人均日消耗农产品量为3.19千克。全国人口每年的总需求就达到16.3亿吨。面对这么庞大的数字,一旦缺粮,谁供得起?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还是一个弱势的产业。但在当今世界,面对越来越高的粮食需求,越来越匮乏的资源消耗,农业生产也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沉重的破坏。
根据2017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十大流域1617个国控断面中,仍有近10%处于劣V类。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结果表明,农业源污染物已经超过了工业和生活,成为COD、TN、TP等污染负荷最主要的来源。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发展特定阶段的突出问题,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更威胁着公众的食品安全。
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绝不能是落后产业,而应当是科技集中的朝阳产业和战略产业。要让农业生产走上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说到底,还得靠科技创新。
我国自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再到今天,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可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的。首先粮食的刚性需求压力特别大;其次土地缺少休养,施肥施药方式落后。此外,种养严重脱节,以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滞后、政策管理环节薄弱等。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种模式: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规模化农业,主要着眼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地少人多国家,如以色列、荷兰,则以密集深化的劳动和资金技术投入实行集约化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的国情具有不同的特点,未来应该如何走,可以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已经进入无人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是引领我国农业走向高质量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业清洁流域的概念。它是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既不对外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又能有效防止外源对农业系统的污染,在流域尺度上开展农业农村污染一体化控制,从而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我们对“十一五”以来研发的技术,从种、养、生一体化控制以及政策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整体的就绪度达到了6~7级的水平。以这些技术为基础,按照“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控制思路,串联“农村—城镇—河湖”,开展“种养加生”技术的优化集成,从而构建因地制宜的农业清洁流域方案。
具体来说,我们提出的以物质循环为核心的农业清洁流域方案,首先是源解析,全面掌握流域范围内来自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污染负荷产排放情况;其次根据流域特征和现状选择适宜的技术,并进行组合;最后,在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其对流域水土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改善的效果,形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总体方案。目前该流域方案在北京港沟河、巢湖、太湖、松花江、淮河等流域開展了示范应用。
以巢湖为例。我们知道,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区域生态基础。南淝河是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占其入湖负荷的30%以上。进一步的估算表明,南淝河流域主要乡镇面源污染中,来自养殖污染的量最多。因此,对该流域的治理应该以解决养殖污染为核心。
针对此,我们提出了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养殖废弃物全循环技术。就在前几天,首次发布的《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将此项技术列为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之一。它以源头的生态养殖、过程的废弃物资源化、末端的养分利用,构建了养殖废弃物的全循环链条。
以此为关键技术,我们在南淝河流域开展了三类示范工程的实施,以确保南淝河入巢湖水质达标。在养殖业污染控制中,重点通过原位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来从源头削减养殖污染的产生;在废弃物高值转化过程中,种养过程中的秸秆、畜禽粪便、菌渣等通过发酵工艺来生产有机肥、菌菇、蚯蚓养殖等,这些资源化的产品再进一步用于农田养分控流失中,不仅减少了化肥用量,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在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中,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流域特点,分别选取土壤净化床、一体化设备等不同的工艺,开展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削减及养分回用。
经过60多平方公里的示范,基本实现了南淝河流域示范区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农田养分控流失和生活污染的低成本控制,建立了区域资源化中心。
通过构建清洁流域,一方面实现了南淝河流域污染排放的高效控制,流域水质大幅改善,带来了环境效益;另一方面,种养废弃物高值循环,带动和持续支撑了区域面源污染的治理,同时保证了农产品的高质和安全,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流域农业的绿色发展。
构建清洁流域,让污染从废弃到利用,让治理从无序到优化,我们只是走出了一小步。随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更高要求,对食品安全的更多关注,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诉求,作为年轻的农业环境科技工作者,我们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