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多鑫
摘 要:新疆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众多少数民族在新疆繁育、生活,各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一直传承到现在。各民族在同一地域中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容易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结合这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融合,不断演变。就新疆这一地区而言,其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最首要的是各民族要团结,这就需要各民族间积极、友好交流和沟通,由语言的沟通带动文化的交流。然而,每个民族间的语言和文化都是存在差异的,交流沟通并不简单,所以需要我们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维吾尔语专业的学生,了解汉维两种语言及两族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将分别对汉维语言概论、汉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以及汉维语言及文化等4部分进行对比论述。
关键词:汉语;维吾尔语;文化差异;少数民族
1 汉维文字的对比
汉语是表达意义的文字,而维吾尔语是拼写音节的文字;维吾尔语这种语言的改变在形式状态上体现比较多,而汉语则是在遣词造句上讲究顺序和意境。采用格的改变,以及运用后置语,将两个词之间接连起来,完美利用维吾尔语形态的改变,或者是形合法的手法,使得每次词的意义变化多端。而相比之下,汉语普遍的词语意义稳固且严格谨慎,在对于词语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拥有着不一样的用法习惯,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都以大量的词汇为共通点。历史长远的汉字,是多样表达手法的体现;维吾尔语汲取了俄罗斯语、阿拉伯语等极多的词藻。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的词汇,在与生活经验相关方面、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存在很多相对应的情况。也因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语言习惯以及思考方式上的差异,汉维两族的词汇也有许多不对应,表现出空缺、交叉的情况。其中,基本对应的部分主要是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3个分类,也有许多拟声词、关联词等虚词。而不对应的部分情况,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这一部分,比如汉语的介词与维吾尔语的后置词就不能直接对应。在词类使用次数的多少上两族语言也不同,汉语常在动词上做文章,维语常用名词。例如在分析汉语中的连动式和维吾尔语中的兼语式时,应从汉语独有的句式结构特点入手,尤其需要思考动词与动词间的内在联系。由于两族文化存在差异,两种语言的词汇含义也有所不同,一个词汇可能有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者有象征意义,要懂得这些深层次的含义,就需要学生结合民族文化,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2 汉维语法的对比
关于汉维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常见的语法范畴,例如人称、数、时态、格、性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族语言和维吾尔族语言。
汉维两种语言的形容词和名词结合在一起时,有性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意味着发生了曲折变化,而是本身词汇就具有这样的属性。举个例子,“婀娜多姿”这个形容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维族语言里,一般不会用来形容男性,是指女子的身姿非常漂亮,这个词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等同于女性的专有形容词。那么我们能够这样去理解,形容词里面“性”这个性质汉语和维族语言都是具备的,某些地方相通具有共性,并且两种语言不管是汉语还是维语,语音和形态上名词与其他词性相连时,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汉语和维语“性”是一致的。
紧接着,是“数”和“格”两个角度。第一点,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到“格”这方面,因为维吾尔族的语言是阿泰勒语系,是有格的语法范畴;而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属于孤立语。所以说,不存在格的语法范畴。维族语言有6个主格(格代表名词在组合里和其他的词所发生到的各种关系),分别为:时位格、从格、向格,主格、领属以及宾格。这种变化形式,不仅存在于名词里,名词化的其他词类和代词均有格的变化。
第二点,转到“数”这个角度。一般而言,“数”的語言相关范畴包含了代词、名词。小鱼们表示复数,而两条小鱼代表双数,还可以名词加量词—一群小鱼,一堆笔。无独有偶,维族语言的用法也尽是如此,还有可以通过量词的改变来进行单复数,单双数的转换。“u”代表单数,表示复数则可以“ular”,由此可见,加4、5、6等数词,或者在名词后加“们”,名词前加量词,语言学上是贯通的。最后,汉语和维族语言在对待不可数的名词,处理手段大致相同。“一勺汤”、“一杯纯牛奶”、“一团火焰”这些都是加量词才可以成立的,不能够直接用数词。维族语言里,名词的主格形式等同于名词中的单复数形式,换个方式而已,这种主格形式的名词是不会附带附加成分、附加格的。在汉语里面,“我”,在维族语言里就是“mɛ n”,这个是能够用来回答“你是谁”、“什么东西”、“哪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是起到统领全句的作用并且位居于一个句子最前方的时候,它们就可以充当句子的主格。再说到汉语这边,即使它没有具体的确定的主格语法范畴,但从语言功能而言大致是差不多的。综上所述,总结如下,我们常常看见的是词型的改变,例如复数改单数,双数或者复数等,这都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汉语和维吾尔族语言之间,表达方式大致是相同的。
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表示其他词与名词的领属关系的是领属格,所以我认为二者语言之间,也就是汉语和维吾尔族语言,它们级的用法是一样的。在领级这方面,有最高级和比较级的级之分。这个就与英法语法大同小异,small-smaller-smallest,由比较级到最高级的词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和维族语言,则是在名词上面加修饰,如最小。再比如说,“你的”、“你们的”、“他们的”,这种以“的”什么来代表的,是维族语言的领属格形式。
3 汉维饮食文化对比
汉维两族都是遵循一日三餐,但其主食有所不同。汉族人在主食上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人主要吃稻米,北方人吃小麦,并综合摄取适量的粗粮、蔬菜、肉类以及大豆制品。汉族在食物的烹调上可谓是花样百出,受地域等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发展出“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以及淮扬菜,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独特风味。而维吾尔族的主食也较为丰富,由于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干旱少雨适合种小麦,所以主要以吃面食为主,包括馕饼、手抓饭和包子等,肉类通常吃牛羊肉,不能吃猪肉、狗肉、驴肉和骆驼肉等,蔬菜也不怎么吃。汉维两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是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4 汉维服饰文化的对比
维吾尔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叫作“袷袢”,长度超过膝盖,袖子宽大,没有设计衣领和扣子,穿时系一长带在腰间固定。而女子通常内搭连衣裙,外穿上衣或者坎肩。女性都爱好用自然的乌斯曼草汁染指甲、画眉毛,喜欢戴首饰。头饰方面,“尕巴”是一种四楞花帽,上面绣有各种充满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是维吾尔族人普遍喜欢戴的帽子。对于女性,没有嫁人的姑娘都把长发编成十几条小辫披散在身后。嫁人后,通常就只编两条辫子,辫梢散开,再用一把新月形状的梳子别再头上,也可以把辫子盘在脑后。
汉服的特点与其他民族服饰不同点在于交领、右衽、无扣,穿时用衣带系结,十分飘逸洒脱。汉服分为礼服以及常服。汉服的样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其中,上衣下裳形式的冕服,供帝王百官穿,是最为隆重的礼服;深衣之类的袍服,则作为百官和士人的常服;襦裙是适合妇女的穿着。普通的劳动人民通常上身穿短衣,下半身着长裤。
5 汉维地域文化的对比
维吾尔族生活的地区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天赐之地,那里有山脉、盆地,有沙漠也有绿洲。以天山山脉作为新疆南北的界线,划分出两片自然生态环境,天山往北是广袤的草原地区,天山往南昆仑以北是绿洲地区。维吾尔族就是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繁育,从最初原始的草原生活,逐渐转变到定居生活,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人在农业以及手工艺上都有所经营。而汉族的文化发源地长江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区。得益于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水源,汉族人发展起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在其发展历程中,汉族向来注重农业,采取男耕女织的模式,发展自然经济。汉族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经验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水利灌溉方面以及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除了农业,手工业也不差。
6 结语
汉维两族语言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都是历史、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经过简单了解,可以很容易知道汉语和维吾尔语所属语系不同,語序不同,其文字类型也不同,汉语是表意文字,而维吾尔语用字母表示。作为专业学习维吾尔语的学生,只学习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理解并尊重维吾尔族文化。尽管汉维两族的文化差异较大,但经过不断地交流沟通,两个民族的文化正在融合,共同发展。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因此,仅对汉维两族的语言、语法和饮食、服饰以及地域文化方面进行了简单对比阐述,还有很多没能涉及的方面,研究也不够深刻,但希望能够从思想上、一些基础的方面帮助到学习维吾尔语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2]王 宁.汉字汉语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廖冬梅.谈汉语教学及汉维文化差异[J].新疆大学学报,1996(4):102-104.
[4]李新建.新疆维汉关系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6(1):17-34.
[5]程裕帧.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丁 鹏,王冬梅.从“左”、“右”看汉维文化差异[J].语言与翻译,1998(2):42-43.
[7]闫丽萍.汉维语言数字禁忌文化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4):82-86.
[8]李少平.从汉维两种语言的差异谈汉语词汇教学[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4):86-88.
[9]王 锋.红色词的汉维文化差异及互译研究[J].语文学刊,2005(23):84-85.
[1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赵江民.汉维熟语翻译的文化透视[J].新疆社科论坛,2010(2):89-91.
[12]方晓华.现代维吾尔语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13]马 娜.汉维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14]赵福君,王党飞.汉维民族文化融合与演变—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5(A12):218-220.
[1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6]关 红,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浅析汉维文化差异与翻译[J].民族论坛,2016(1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