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巧云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更加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当中,构建生态课堂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通过怎样的方式构建生态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生态课堂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欲望、需求以及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的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唤醒、尊重、激励。不难理解,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生态课堂的理念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利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将这种理念渗透于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来促进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
1.创设情境,实施趣味教学
在生态课堂的理念当中,首先提倡的就是唤醒,这主要是指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的手段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能够改变以往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课文内容是由三个不同的历史故事组成的。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很多学生对历史方面的内容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在组织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教学情境,而我选择的具体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我选择了几个愿意上台表演的学生,然后,我简单给学生讲解了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我将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等不同的角色分配给了不同学生,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所要扮演人物的语言,同时,我还给其他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这段表演分析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學生进行了表演。最终,通过这次表演活动,不但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可见,在生态课堂构建中,教学情境的辅助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尊重学生,引导自主探究
正如前文所述,生态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组织形式,所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是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为了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巩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为基础进行一些合作讨论,而教师则应该通过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引导,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
以《穷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成了几个小组,然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以“穷人”为标题,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渔夫一家的贫穷?(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家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家的孩子抱过来呢?(3)桑娜为什么觉得挨丈夫揍是自作自受,甚至认为揍自己一顿也好?(4)当渔夫听说西蒙死了,并且留下了两个孩子之后,为什么脸会变得十分严肃和忧虑?(5)为什么文章要以“穷人”为标题呢?文章中描写了哪些穷人?这些穷人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接着,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这篇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合作讨论。最终,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大部分学生都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较为一定的理解。
3.多元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进一步进行调整。而为了使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的,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样以《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完成合作讨论之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了教学评价。在评价活动中,我根据多元化评价的原则,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点评,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发散程度、学生参与合作讨论的积极程度等方面的情况,都是我关注的重点。同时,根据学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最终,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成为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应根据生态课堂的理念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雷有梅.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9,(6):52.
[2]周春晖.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J].卷宗,2019,9(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