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莎莉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中新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186-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且多为留守学生。由于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容易在高一阶段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此,特别需要对高中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薄弱学校高中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调查
如图3、图4所示:城镇籍与农村籍学生进入高中时心理适应分层明显,都出现两个极端但占少数:一是具有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一是自我调适能力弱,任不适状态的发展。而处于中间层次,即有时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适,有时不能的则占据大多数。此外,重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易感到心理不适,但自我调节的能力明显高出普通班的学生。
如图5所示:以自卑、孤独、焦虑、偏激、狭隘、嫉妒、早恋、逆反心理、其他等为主要心理指标对高中新生进行心理检测时,发现:超过75%的同学存在着焦虑的情绪;超过50%的同学存在着嫉妒的心理。自卑、孤独、逆反心理、偏激、嫉妒、早恋及其他在高中新生心理不适表现中按降序排列。由此,不难得出,高中新生心理不适的表现众多,但主要以情绪焦虑、嫉妒心理为主。
如图6所示:通过对高中新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四个主要维度即学习、人际关系、生活及危机事件的调查中,发现:高中新生对人际关系的担忧和存在发展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不适占比超过70%,是高中新生首要的心理不适症状。其次为学习,主要表现为考试失败与对考学的压力;再次为生活,这里的表现有二:一是留守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学生(及父母双方均去世或一方去世的学生)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家庭生活责任,如周末必须参与重要的农事活动等。二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学生对家庭和谐关系的向往。最后为危机事件,这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自信。
二、薄弱学校高中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高中新生在心理调适方面存在着多方问题,相应的,在原因上也表现出多样,但值得注意的,这多样的原因在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具体来看,其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看,学生方面,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自身在性格上存在缺失,导致了其人际关系差,同时增添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此外,也因为性格上的缺失,致使其产生了多样的心理困惑,难以实现自身的和解。二是学生对心理调适的理论、方法掌握不够,存在短板。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做到有效的自我调适。三是学生参加的各项活动的结果,即成功与否。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此外,不能忽视的,高中新生作为能够独立思考的群体,他们可能把自我進行隐藏,不让外人看透他的心理状况,这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他能最大程度的真实的自我呈现。 其次看,学校方面,其原因关键有二:第一、学校与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升学率,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离不开外在的制度考核机制,以“绩效”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第二、学校缺少用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工程的专项资金,由此难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运作协和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最后看,家庭方面,在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有着极大的关联。经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家长学历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学生心理调适的认识存在不足。此外,出于生计和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压力,家庭成员必须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这共同导致了家庭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这一环节上存在缺失。
针对薄弱民族地区高中新生的心理调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为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让高中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视心理冲突,不仅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同时,针对薄弱民族高中的新生心理调适工作还应做到制度为保障、以咨询为基础、以课程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力求从各方面入手,帮助高中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本课题为做好薄弱民族地区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提出以上几点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井丽娟.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和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1):51-53.
[2]张泽宇,张泽宇,张泽宇.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交流,2018,(28):109.
[3]徐雪梅.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2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