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2019-09-10 12:55李艳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理论实践

李艳

摘要:十九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完成党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民族强起来的伟大目标。在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下,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还原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文本内涵,厘清两者之间关系委实重要,这不仅提醒着我们仍需完善 “批判的武器”,还需要紧握“武器的批判”,明白理论的东西不结合实践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而现存的困难以及矛盾并不会因为这些理论的东西而自行消解。

关键词:批判的武器  武器的批判  理论 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实现了两个转变,先后发文传播自己的思想。其后,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第一国际的建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下,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而列宁真正地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

1.引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于1844年发表于《德法年鉴》,是马克思早期尤为重要的一篇文章,为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当前,学界对该著作的研究如数家珍。其中不乏对“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进行解读的,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的。有学者从剖析马克思关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这两个途径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有学者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其是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致力于从文本来剖析马克思所言的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学者甚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何为“批评的武器”,何为“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因此,本文致力于还原文中关于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内涵,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给后世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批判的武器

在文章开篇,马克思说到:“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此,马克思最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这个批判是对德国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的批判,即进行理论批判。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宗教只不过是颠倒着的世界的反映,当人们的疾苦和艰辛在现实的尘世间无法得到响应和反馈的时候,人只好将自己的诉求和愿望诉诸于上帝或神灵。宗教是异化的人的本质的反映,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所有的叹息和伤痛寄托于神灵,以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因此,“宗教的苦难”是也必定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中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扫清了人们对宗教的追求路上的障碍,减少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繁文缛节,使得信徒能够与上帝或神灵直接“对话”。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何尝不是一个遭受到宗教思想禁锢而命运多舛的农村妇女。改嫁有罪,导致她屡遭嫌弃。即使捐了“门槛”,也改变不了她惨死在街头的悲惨命运。因此,只是对宗教内部本身的改革,是完全不够的,而根本的应该是彻底的废除宗教。“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必须“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从而为“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为实现现实的人的本质奠定思想基础。马克思通过理论的批判把人民从现实的世界解放出来的第一重思想束缚—宗教——从人民的思想中清除之后,即马克思所说的“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得真理”,紧接着对德国当时还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

德国的哲学是“时代的错乱”,它的哲学思想是同自己的时代即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而当时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因此马克思指出,即使对德国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本身就是落后的。而本身就是落后于同时代的腐朽的制度即封建专制,“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这种落后的制度与落后制度相比较而言先进的德国哲学思想都是应当得到批判,而并非因其本身已然落后,就任其頹败。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我们这些所有的批判是“搏斗式批判”,这个搏斗式批判的主要 “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这样,理论的批判实现了,而理论的批判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现实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3.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一切都是为了人,不管是对宗教的批判还是对德国制度的批判都是为实现人的解放奠定基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仅仅依靠批判的武器犹如螳臂当车,因此必须呼唤广大群众,得到他们的支持,加入这一场伟大的革命中。在德国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争取广大群众的响应。 “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德国存在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是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阶级”是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的阶级。这个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随着生产力孕育而生的还有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贫困的可怜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由于其最为贫困、最受压迫,因而最有战斗力、最具革命力。

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强烈反对资产阶级对其的剥削与压榨,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密西西里纺织工人起义运动是其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与压榨的突出表现。无产阶级实现了从将经济斗争作为主要斗争方式转变为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并逐渐地转向政治斗争,尔后取得逐渐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曾经指出,实践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形成社会的基本领域。无产阶级的实践使得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使得社会主义由一国变为多国,使得社会主义由贫穷走向富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即理论,哲学只有同无产阶级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因而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 理论不与无产阶级进行结合,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资产阶级并不会因为这些理论的东西而自行消亡。因此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当然,无产阶级离开了“批判的武器”也就失去了革命的方向和指南,“批判的武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灯塔,指明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道路。在五四期间,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工人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才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真正的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了改革开放依靠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4.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由原来的“两步走”战略到“三步走”战略,到如今新的发展战略: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到2050年这30年又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渐实现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伟大的理论呼唤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成就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丰富伟大的理论。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一方面需要有批判的武器即科学的理论是我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高效的工作,另外武器的批判让我们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内心的需求与渴望。这对于我们实现我们的伟大战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让其理论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定要坚持这一思想的指导,批判的武器即科学的理论指明了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的道路。其次,我們依然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将科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综上,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才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层设计;才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增强实践意识;有利于坚持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42):68-96.

[3]中国共产党人新闻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66415。

猜你喜欢
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