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桐
摘 要:口才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而少儿阶段的口才教学则由于少儿的年龄特点变得更加特别。相对于其他学科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来说,口才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的实际发挥看作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主要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吸取合适的部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和知识实践的双重手段来确保学生口才能力的切实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少儿教学;口才教学;教学策略
少儿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开始成形的初始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所施加给学生的教学往往会影响到以后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在少儿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良好的口才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于少儿阶段的学生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依然存在着耐心差、爱玩爱闹、情绪变化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口才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探究和对教学方法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口才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的教学,其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切实的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在课堂上通过鼓励教学、信息教学等手法帮助学生充分吸收相关知识之外,更要通过口才竞赛活动的举办来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和升华口才能力。
一、采取鼓励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想要在少儿阶段进行良好的口才教学,教师首先应该通过鼓励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开口说话的自信。对于口才教学来说,自信是学习的基础。口才教学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科目,而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学生有开口说话的自信,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清晰合理地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现在的很多少儿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而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口才教学的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開口讲话的自信。
比如,在“寓言故事朗诵”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教师可以先从课堂提问开始,先用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而对于没能回答正确的学生也不应该责怪,而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上台面对所有人进行朗诵。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诵水平不应该在一开始就过多要求,毕竟朗诵能力是需要锻炼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采用信息教学,建立生动有趣课堂
想要在少儿阶段进行良好的口才教学,教师还应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让整节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少儿阶段的学生思想发育还不成熟,兴趣在他们的行为导向模式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因此,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须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达成这一目的,通过将教学知识以动画形象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厌烦。
比如,在“看图说话”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给出的图片之外,更可以在网络上搜寻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出示一个喜羊羊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这个图片,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让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细节想一想喜羊羊可能要去做什么,并展开成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在学会了知识的同时也感到了快乐,对于课堂的热情自然也就更加高涨了。
三、举办口才竞赛,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想要在少儿阶段进行良好的口才教学,教师也要给学生们提供可以实际使用所学习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掌握。口才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的知识或者进行一些不正式的锻炼是不行的,教师还应该通过口才竞赛的举办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实践所学习知识的平台。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实际运用中发现自己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并有目的地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完整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的口才能力。
比如,在“诗歌朗诵”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知识教学完成之后以诗歌朗诵作为主题举办一场朗诵比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适合参赛的诗歌进行挑选,以便学生最大化发挥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以促进学生口才能力的切实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少儿阶段进行良好的口才教学,首先,要通过鼓励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课堂充满乐趣;其次,还要通过口语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提供实践知识的平台,从而全方面促进学生口才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对提升学生口才能力基本方法与技巧的探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01):59-61.
[2]朱耀萍.关于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0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