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成利
摘要: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属于主要的学科之一,关乎到最后的中考成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探究数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当作核心的研究内容,从下述几个不同的方面加以展开论述与分析。该研究以分析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作为主要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体应用水平。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前言:
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模式能力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全新任务。作为一类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领域中得到有效运用。不过,对于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而言,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落实并不理想,表现出过于形式化的弊端,难以凸显出其良好的作用。加大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力度非常重要。为此,系统思考与分析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显得异常关键,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注重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中对学生的科学启发
为了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注重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中对学生的科学启发。依靠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热烈探究与讨论,以小组的形式,深入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华东师范大学版九年级数学“直接开平方和因式分解法”这节课的过程当中,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主要的内容,便指导学生运用因式分解方法进行求解,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其进行自主探究,形成合作式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运用到多样化的因式分解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1]。在此过程当中,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二、科学应用小组探究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科学运用小组探究互动式教学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一般而言,教师开展小组探究互动式教学活动之前,应该结合不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搜集更多的学习信息资料,帮助其提高数学成绩。例如:教师在讲解华东师范大學版九年级数学“圆中的计算问题”这节课的过程中,便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借助相关教学工具,要求各个小组画出不一样大小的圆形,然后对圆形的面积进行准确计算。对于圆形绘制的过程,将主要使用圆规,进而让学生系统了解与掌握圆的半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科学运用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便达到既定的数学教学目标。
三、加大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力度
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当中,效果显著。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加大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力度,以便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既定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目标。借助此种教学方式,有效改善了以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沉闷的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解华东师范大学版九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这节课的过程中,便提前在正式上课以前,精心准备了圆形的实物道具,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面进行展示,并联系实际生活,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讨论,说出存在于生活当中的其他圆形物体,并说明其存在的相同特点,进而系统、全面了解与掌握圆形的组成及相关知识,达到教学工作的目的[2]。
结论: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可以获知,系统分析和思考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本文通过将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注重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中对学生的科学启发、科学应用小组探究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大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力度。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获得有关初中数学教师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以便充分发挥出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良好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松磊.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8,156(28):1130-1133.
[2]王华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8,165(33):1238-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