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早出现移动支付在1999年,中国移动和银行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自2011年起,支付宝推出条码付,标志着线下扫码支付时代的开启,逐步在多领域行业建立应用场景。目前,北京地铁开始试点移动支付,移动扫码支付开始在公交领域小试牛刀。在互联网和手机广泛普及带动下,一边是一二三线在进行快步行走,设备完善、技术发达、人员素质水平高和接受能力强;一边是蹒跚学步的四五线城市乃至市县基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与发展。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平台与交通公司的成本经济合作。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交通;成本经济性研究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节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时间和精力,促使互联网平台与各地公交、地铁开展合作。海南省推出银联闪付和手机支付乘坐公交车,提倡乘客扫码支付,一部手机可以解决付款移动支付开始在海南公交领域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金交易下换零时间长不方便、多方接手的钞票不卫生、容易收到假钞残钞,一旦涉及大量的现金交易就担心不安全或者是掉钱的问题。本文以海南省公共交通总公司为例,研究其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成本经济性,并据此对其在“互联网+”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切实建议。
二、“互联网+”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概况
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中,推进移动支付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交乘车线下支付场景进行全面覆盖扫码支付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前进目标。据网上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海南网络交易额实现1947.1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高出全国5.5个百分点。海南移动支付占比已经高达91%,排名全国第二。2019年5月,市公交研究推进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与公交出行电子支付平台结合,实现社保卡在电子支付、新能源车充电业务等公共服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应用。加强人车路客等各要素互联共享,对传统行业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付宝扫码乘公交
乘客领取所在城市的支付宝电子公交卡,乘车时扫码即可乘车。对司机和乘务人员进行支付流程、充电桩系统使用、市场宣传推广等知识培训,使其完成熟练操作设备和独立完成数据收集工作;同时不断优化传统员工管理制度,以自动化和信息透明化来减少人力的支出成本。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零钱使用率,从而节省公交公司的日常开支,让路线更优化清晰。公路上设置公交快速通道,并对行驶线路进行优化整合;同时去年1月在海南九中、明珠广场、钟楼等5个站点设置电子站牌,市民等车时可通过LCD公告屏获悉所搭车辆的发车和行驶状态,同时还可以观看时政新闻、政府公告、旅游路线等信息。
(二)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
车辆和设备承载信息化建设。车辆管理上安装北斗GPS定位和扫码刷卡支付一体机等硬件设备实现对车辆、客流量、支付频率等信息进行收集,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层与水平解耦后由云计算平台、分布式架构等拥有十万数量级管理能力的终端进行保存,同时在定位基础上实现车辆安全监控和行驶轨迹监控查询。
(三)“互联网+”公共交通成本经济性分析
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乘客上车前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微信公众号、App应用等方式对车辆的行驶情况、公交换乘和路线规划进行查询,缩短乘车等车时间;上车时乘客可以通过刷卡或者扫码进行支付,平均支付时长为2秒。以海口市区的明珠广场至美兰机场二十公里的路程为例,途中经过四五个十字交通枢纽和几条主干道,行駛最快时间要一个小时,加上高峰期堵车,上车人流量大,顾客错过一班车得多等十分钟至半个小时不等,路程将近两到三个小时,乘车时间成本高。但在“互联网+”公交时代,车辆达到时间和下一辆车距离信息都可以获悉,乘客等车和换乘安排更加灵活;支付上刷卡和扫码一体化设备也满足了乘客支付需求,不需要找换零钱;公交专用快速通道也顺畅车辆通行。如今同样的路线,时间稳定在一个小时内。值得一提的是,海岛聚讯和市公交推出的支付方式多达十一种,除了传统的公交IC卡、银行卡支付外,还包括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云闪付、翼支付、美团支付、京东支付、和包支付、手机闪付、招行App支付等,是目前公交支付支持形式最多的地区。
1.互联网化前后成本经济性项目对比
2.人工成本VS扫码设备成本
发挥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基础上,更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高铁、电动自行车、新能源车充电、智慧停车等场景应用也将逐渐进入公共交通信息化和出行生态圈建设中。这样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扫码设备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
3.乘车人次增长节约的环境保护成本
公交互联网化前后乘车人次有了明显提高。让车有处可去、有位可停,解决车辆停放问题上聚讯在今年九月也将联合市公交在海口汽车东站和南站、三角公路等多个地方接入智慧停车系统。软件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保持数据的可拓展性和自适应性,将数据库筛选的价值信息加工成有价值的用户画像后可提供内部优化管理和外部精准营销等增值服务,同时聚讯也与支付宝、高德地图、美团、同城旅游等其他领域行业形成互带流量和客源的合作。盈利来源多样化、市场化。达到提高利用效率和营收双赢,低碳环保。
4.经济回报对比
开通公共交通成本的数据支撑“公共交通成本”的开通促进信息技术与公交运能有效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实施高峰时段公共交通成本运营提供了数据支持;公共交通成本的运营实践也推动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升级。目前,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已覆盖所有公交线路,实现了车辆实时、高效管控;3D客流检测、IC卡系统等后台数据资料汇总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互联网出行调查、客流调查系统等平台已经日趋完善;T-I(ID智能调度+IC卡互联系统)核心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快速地掌握、分析公交线路定向、定量、定点客流数据。大数据运用贯穿公共交通成本运营全过程,进一步推动了公交服务的主动性和标准化。关注客流适时开通“公共交通成本”两年来,公共交通成本运行效果明显,充分体现了“多快好省”的预期效益。记者了解到,市民可以通过“青岛公交集团”微信公众号对所乘坐的“互联网+公共交通成本”上下车站点进行留言,如果相同站点上下车乘客达到一定数量,公司将会适时对需求量大的站点优化停靠。“目前,据了解,目前开通的46条‘快车’线路基本覆盖主城区,辐射居民集中居住地、商业区等人员密集区域,且市区主干道路基本都有公共交通成本运行,公共交通成本已成为市民常态化出行的交通工具。今后我们会根据线路客流需求,在城阳区、高新区等区域,早晚高峰时间客流较为集中的线路上,适时地开通更多地‘公共交通成本’。”
三、结束语
目前,“互联网+”与公共交通逐渐成熟和普及,而由于中国总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城市都把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向视为互联网发展。同时,支付手段成为“互联网+”与公共交通技术之一,它对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近几年,很多领域都积极地对“互联网+”与公共交通进行了研究,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实现“互联网+”与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和运用,我们会把“互联网+”与公共交通全面应用到互联网中。提升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全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和丽芬,刘蕊.“互联网+”公共交通成本经济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7)82-83.
[2]徐铭勋.“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管理法规研究——以北京为例[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4):37-46+206-207.
[3]杨冬梅.打造“互联网+公共服务”新模式[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3):49-53.
作者简介:
赵艳霞,诸城市交通运输局,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