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传播湖湘文化的意义

2019-09-10 23:22王紫维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湖湘文化

王紫维

摘要: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领下,青少年的教育逐步与人文科技接轨。湖南地处长江以南,号称“四水三湘”,为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湖湘文化因有他们的存在才越发大放异彩。此外,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注重传递作者的想法,而非简单的语言字符的堆积,以期对目的语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这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湖南的了解,又能加强民族自豪感,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湖湘文化;翻译目的论;民族自豪感

一、目的论简述

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翻译学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问世给其带来了福音。而翻译目的论则是德国功能派理论的核心概念,汉斯弗米尔是该理论的灵魂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其目的性的。”而他将目光转向翻译理论的运用,他进一步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1]。

翻译就是人类在活动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时而采取的措施,显而易见,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沟通交流,具有目的性。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5]他认为的翻译目的论包涵三大理论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至今为止对翻译学界仍有影响力。

目的原则是核心与中心,与其他两个原则是从属关系,而忠实原则又从属于连贯原则。这三条原则的提出,改变了当时作为评判翻译标准的"对等"观点,而是译本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以及其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1]。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也随之而异,在保留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的最大化的同时,译者可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译者主观性,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有权利对原文内容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可以删减与调整。

二、目的论之于湖湘文化的内涵意义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谱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同时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回顾这段艰辛的奋斗史,许许多多“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对湖湘人的高度评价。由此,湖湘文化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文化传播。[4]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包括湘学这一“雅文化”,还包括湖南乡土风情等“俗文化”。同时,湖南又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古城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上推进了近两千年。”[2]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子,下至近代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孕育于这片人杰地灵的山水宝地,为民族救亡与复兴做出突出的贡献。

湖湘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湘学”。屈原是湘学的初创者,《离骚》堪称满腹经文的雅士;而周敦颐则以理学开山,是湘學的正式创立者。到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古代湘学到达鼎盛时期。由此,杨毓麟在《新湖南》一文中曾提及:“胜过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之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此外,除了这一核心文化,湖湘文化还包含着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湖南现有9个主要民族聚居地,已有30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900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湖湘文化的结晶湘绣、湘菜、花鼓戏等已经成为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块招牌。此外,在继续做好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同时,应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置于湖湘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的核心位置。[3]

由于历史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湖南是一个“保守”的区域。其一,湖南地处中华内陆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甚少,所以居于此地的人们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其二,而正是由于其保守的思想,湖湘学子和湖湘传统文化才得以保全其质朴纯真的本质内容,如曾国藩创立让太平天国闻风丧胆的湘军,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的谭嗣同、毛泽东、胡耀邦等等革命先烈。 这种争论和斗争, 对于培养革命家、思想家比较有利。所以,湖南成为思想活跃、风云际会的地区。[6]当处于民族存亡、关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湖湘人可从来不“保守”,而是以一种更高更远的目光为长远计、为民生计。

翻译的本质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不同语言环境。而弗米尔的目的论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接受程度,认为“目的决定手段”。讲好湖湘故事的本质目的就是传播湖湘文化,需要依托于国家、国际的文化共同繁荣大背景下,让更多的人认识湖南、了解湖南。湖湘文化“出海”是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讲好湖湘故事。[3]

三、结语

古往今来,湖湘文化在中华地域文化中拥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蕴含在其背后的是历代伟人用生命书写的万里长卷。目的论除了指导翻译实践之外,亦对湖湘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地指导意义,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湖湘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湖南力量。

参考文献:

[1] 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1989:191-202.

[2]黄芳芳.湖湘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汉字文化,2019(12):37-39.

[3]彭清萍. 高校应为湖湘文化“出海”提供智力支持[N]. 湖南日报, 2019-06-06(008).

[4]陶庆先. 善用区块链技术 创新湖湘文化传播[N]. 湖南日报, 2019-06-06(008).

[5]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17(01):36-44.

[6]郑佳明.湖湘文化与近现代工商文明[J].书屋,2019(06):4-8.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湖湘文化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浅谈《黄土大塬》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