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煦 李欣玉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是一个纵横交错、校园与社会互动相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学生;交往能力;交流感;对象感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的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电话、短信、QQ、微信、微博早已成为大学生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人际关系交际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社交,另一种是面对面地交流。网络社交就是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聊天,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通过看对方的表情来判断事物,无法真正真实地了解到对方的想法,是一把双刃剑。但大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出校园,离开校园这个舒适圈,走向社会第一项要掌握的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便是:得体大方、自然的社交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交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大致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其一,人缘好,善于交往型。这部分学生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人际交往能力强交际面较广。
其二,内心孤僻,缺少知心朋友型。这部分学生通常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我感觉缺乏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说心灵深处秘密的知心朋友,因此,有时会感到孤独和无奈。在大学里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其特点一般表现不突出,人际交往范围较窄,行为上随大流,不爱显露头角。
其三,与个别人处理不好关系型。这部分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久久在心里不能平衡,这样的交往,也使得与人结交时的信任难以建立。
其四,与任何人都交往平淡型。这部分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觉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于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学生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等到大学几年读完过后,发现什么都没有给自己留下。
其五,社交恐惧症型。这部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会紧张、恐惧、心跳加快、面红耳赤,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那么,如何对以上产生交流障碍的同学们加以正确引导呢?经项目组调研并实践,得到以下方法:
第一,面带微笑是最基本的,笑容可以让对方打消戒备心,缩短距离;第二,尽最大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这样会让对方给你留下好感;第三,在交談的时候大多数时间要看着对方,有一定的眼神交流,一方面显得你足够诚恳,另一方面显得你喜欢听,让人觉得很有礼貌;第四,一定要会听,要有一定的交流,让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听,学会倾听;第五,讲礼貌一定是最重要的前提。
做到基本的待人尊重后,表达中有充分的交流感和对象感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交能力也尤为重要。在我们平常的交流沟通中,对象感和交流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交流中带有的对象感对于激发说话欲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对象感的把握上最重要的是自我感觉的调节。要做到心中有人。在与人交流的的过程中眼神不能虚,也不能眼睛无固定位置地乱看。开始说话时,要看到倾听者期待的目光,此时此刻,你的眼神同样也会发亮,语言也随之有了着落,神态也会松弛自然起来,就好似播音员主持人对着观众交流一样。
很多交流能力差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倾听”。与其说是存在感差,不如说是因为存在感太强,太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可能的看法,“我”看得太重,就无法放松,而忽视了别人交谈的内容。在人群中先要学会忘记自己,当自己是空气,或者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然后学会“听”,听懂别人在说什么,确认自己理解别人的想法,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可见,在生活中加强交流感、对象感的练习,的确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依托交流感与对象感提升大学生社交能力研究》【项目编号:W(B)2018163】研究成果。
(迟煦,1981年生,男,汉族,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主任,讲师。李欣玉,1999年生,女,汉族,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