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国初年,教育界为了达到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任务,乃向各国取经,开始引进新的教育思潮与体制,但是在动荡与战乱中稳定、改革、发展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报纸作为民初教育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错综复杂的信息;其对学生成绩以及观摩会的报道,从文本与视觉层面呈现了中小学教育的部分成果;观摩会则再现了教育空间里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民初 中小学教育 观摩会 公共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of Hebei University)《观摩会: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状况的公共呈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u2019ss053。
作者简介:刘周颖,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57
晚清民初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激烈震荡的转型时期,特别是民国肇建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内忧外患迭起。虽然欧战转移了部分帝国的注意力,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得以稍稍喘息,但日本的虎视眈眈以及北洋政权的跌宕起伏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各种思想风起云涌。新与旧,中与西,自由与专治,激进与保守,发展与停滞,侵略与反侵略,各种社会潮流在此汇聚碰撞,形成了变化万千的特殊历史景观。由于政府及社會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民初教育获得了不小进展, 中小学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着。本文即以《京师教育报》《昆明教育月刊》《学生》等教育报纸为中心,对民初中小学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呈现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动态演变过程。
一、教育报纸:民初教育的文化载体
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大变动,教育界也发生强烈共振,各种教育思想、思潮纷纷涌现,如教育救国思潮、国民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实力主义教育思潮、留法勤工俭学——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等。这是知识界、教育界人士对教育改革路径的积极探索,也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报纸的出现和发行为各种思想的传播与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出版业和新闻业与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开始通过媒体渠道呼吁大众重视教育,传播教育思想,宣传教育主张。有的报纸开始为教育新闻开辟专栏,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报纸,报道关于教育的各种消息。报纸作为思想文化的特殊载体,蕴涵着作者的原始意向、出版者的选择倾向以及读者的接收与反馈,更是出版机构背后的代表团体与运作势力的侧面体现,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则需要我们来拨云见雾。本文之所以选择《京师教育报》《昆明教育月刊》及《学生》等报纸,一是考虑到它们都是专门的教育报纸,资料信息相对集中且连贯;二是从地域上考虑,北京与昆明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巨大差异,在行政上也有天壤之别。因此考察不同地方教育方针的贯彻与执行力度,比较教育情形的异同,于细微之处窥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变迁,这对于我们理解民初教育大有裨益。
《京师教育报》于1914年2月在北京创刊,由京师学务局 教育报编辑室编辑,京师学务局印行,该刊颁布教育部的各项训令、指令,发表教育学方面的论著和译述、刊有教育纪闻、优秀教案、教育文学读物等。本刊除了报道对北京地方各个中学的报告,学校政策、法规、条例的研究,还注重教育研究者,向国内的教育界介绍西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私立学校建设的关注。从其出版宣言中可以看出,《京师教育报》的目的是“扩充而广大”京师之教育,以“信史之笔”记录京师地方教育主张、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成绩,为教育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观摩会即是本刊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观摩会的目的,正如公立第一小学高等二年三期学生李世福在《致友人论观摩利害书》中所写的那样:“夫观摩会者,于学生甚有益也。于某月日聚各校学生于一地,命题考试,互相观摩,由观摩而竞争,由竞争而进步。学有胜于我者,取法之,有不及我者,则勉之。故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言主善为师之意也。凡吾为学者,盖于观摩加之意乎。” “互相观摩,由观摩而竞争,由竞争而进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观摩会的意图所在,这与观摩会的价值不谋而合。
在《小学观摩会之价值》一文中,作者认为“观摩会切磋能期教育进步也。吾人研究教育,数年于兹矣,执鞭登坛,以尽劝化诱导之责任。一切方法,有能处处美满,快然无愧于心者乎?是决不能者也,知其不能而愧心生,知其不能而愤心起,则观摩会之倡设,正资吾人以良导师也。吾之所善,可以徵诸他人之所不善。吾之所不善,可以徵诸他人之所善。善则因之,不善则去之。由是合众人之善为尽善,则教育之进步,未可限量矣。”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昆明教育月刊》中所记载的关于观摩会的价值与《京师教育报》大同小异。文章继而认为:“小学教育者,一切教育者之基础。如木之根,水之源也。安有本源不固,而望其流行畅利滋长发荣哉。是以欧战激烈,于惊波怒涛之中,战云迷漫之时,而小学教育之进行仍无阻力者,何也?诚以小学为人民生计所关,国家强弱所系。”所以国家应当注重初等教育,“而不可少事敷衍者也。”而昆明“僻处南郊,风气晚开,一切设施,较之他省尤为难。即以昆邑首善之区,亦有措手难为之叹。”又因教育形式千变万化,人之所见各有不同,所以应当设法整顿以求进步,观摩会应运而生。 由是观之,民初中小学教育并不局限在一校一室之内,而是几个学校相互切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加上政府的关注与媒体的报道,从而将教室空间中简单的师生关系变为师、生、参观者三者关系,教师在教授、督促与考验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接受参观者的考核。学生成绩也不仅仅为个人和学校所知,而是择优印刷,公之于众。这样就将教育置于公众视野内,形成了一种人人可以“阅读”的教育形式。
二、学生成绩:教育成果的文本与视觉呈现
观摩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文章的形式直接发表在报刊上,如《京师教育报》的《学生成绩》一栏即专门负责刊登京师各中小学学生的作品。文章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国文、地理,与时势息息相关,如《中日之战割地偿费以和,当是时列强对中国曾有若何行动试详陈之》《亚美利加洲何以自昔有新大陸之称试述其原因》等,还讨论了毕业后升学的现实问题,如《诸生于高等小学毕业后或考中学及师范学校或入军界及实业界,境遇不同趋向自异,试各言其志》。二是以照片的形式将观摩会之内容与作品刊登于报纸,主要是手工制作、写字比赛、体操项目等,这样有益于大众直观感受观摩会的过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观摩会现场进行参观。三是参观者将记录的文字整理后发表在当地报纸上,其中详细记述了教授的文案以及参观者与教授之间的问答与讨论。
从《学生成绩》登载的文章题目可以发现,其中有关物理、化学的知识占据了一定比例,这可能与实业救国思想有关。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校与第八小学生的学生分别在该刊上发表了关于水的浮力、回声的文章。 关于化学实验的文章也很多,比如盐酸的制造方法就有两种描述, 其原理即为方程式:H2SO4+2NACI=2HCI↑+NA2SO4,暗含了硫酸与氯化钠之间的化学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而且第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烧瓶、酒精灯、曲管等化学用具,说明此化学反应的外在条件为加热。此外,两篇文章分还涉及到了盐酸这种气体的颜色、气味、质量以及易溶于水的性质。由此推测,化学实验是课堂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民初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此外,还有描写火药成分及其性质的文章,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从投稿学生的年龄上来看,大都在十几岁左右,且以公立中学学生为多;从发表作者的性别上来看,男生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也不乏女子中学的文章。特别是民国以后,随着女子参政活动的开展,妇女报刊的宣传活动也掀起了高潮。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描述性层面的话,那么报纸上的照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民初观摩会的文本效果。《学生》中详细报道了本社舉办第一次文艺观摩会的全过程。首先是由本刊发布征文简章,符合条件的学生要在规定期限内将文稿寄到本会,本会再特请名人评定甲乙,公布名单,择优印刷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品。奖品分为三等,特等奖给现金,甲等将给书券,乙等将给图书杂志。本刊第一次文艺观摩会是悬赏征集国文成绩,文章的收集有三条渠道:征集、试验和研究。
三、 观摩会:教育场域的空间再现
观摩会归根结底是为了了解学生,探讨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育新教育体制下的青年学生,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在校内和课堂上,特别是教授的教学方法。《京兆公报》与《京兆通俗周刊》共同记录了北京良乡、房山、涿县劝学所的举办的体育观摩会情形;《昆明教育月刊》中则完好地保留了教师的文案以及参观者与教授之间的课后问答,为研究课堂空间内的教学现场提供了可能性。
1919年阴历九月首,房山县劝学所长李兆庚拟联合涿良两县举办三县高小学校观摩会,“以唤起学生之竞胜心并促进学识,联络感情为宗旨”,“藉资考镜而谋竞进”。“窃维学校教育必从精神上鼓导,其精神乃能使全体学生奋而知勉,杳京兆各县国民学校纷纷举办观摩而高小学校独付阙如,殊非所以,奖进后生振兴校务之意。” 昆明县劝学所认为“惟教育事业日新月异,非随时研究不足以应时势之要求”,遂于民国三年举办全县教员观摩会,以期教育统一,日有进步。定会长一员,研究速记员一员,招待员一员,会员若干员。流程为首先参观,参观既毕,共同研究。参观时均以必修科为主,各会员务宜将参观所得详细记录,随时参以己见,以为研究之资料。参观员遇有疑惑之点,须待参观后始可向被参观员质问。又因学校之疏密距离不一,有轮流参观固定参观之二区别,轮流参观以本会区内各校按次轮流为本会之被参观所,固定参观就本会区内各校中指定相当之校为本会区各校按期聚集参观之所,轮流之次序即按照事先定好的顺序进行。
速记员郭树勋的记录为读者还原了第四届小学教员观摩会第三视查区第二会区的教学现场。191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开第一会,被参观者西五区张家堡第二国民学校,参观者王侯宝、王桂森、李思元、陈清诏、郭树勋,也是校系单级复式编制,用中华新制教科书。研讨内容如下:
“(甲)被参观员陈述
赵琴鹤云:本时甲乙两组均授算数,采同时间同教科异程度异教材法,甲组除法系与乘法相关,故先令背诵四之九九诀,使知除为乘之还原,并由旧观念引起新观念,故计算题时多利用儿童自讲自算以养成自动之能力,乙组教材系倍数法,使预明乘法之计算,并以实物证明之,以坚固其记忆力,是否合法尚乞赐教。
(乙)参观员质问
王桂森问:学生遇到即时训诫合法乎,抑教授后训戒合法乎?
教答:以愚意在教授后训戒为佳,若在教授时训戒则有碍时间,故愚对于此事多在教授后训戒,共同表决,以教授后为佳。
王侯宝问:甲乙组试题系分次揭示,何以练习题一齐揭示,三个恐扰儿童心思。
教答:试题为练习题之标准,故不厌求详,分数次揭示,既已领悟示题,故练习题一齐揭示数问,意在举一反三。
表决 以教答为合法
…… ”
各会区以参观四次为限,每会区有逾四班者,亦以四次为限,此四次之被参观员则按定以上表所列之一二三四顺序担任,不得推诿,至满四次,即一律停会。除此之外,观摩会还严格规定了奖罚制度。其中惩罚规则尤为详细。
北京与昆明两地的观摩会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奖罚措施作为一种促进观摩会实施的手段,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地方政府对于此会的重视。房涿良三县联合举办观摩会是为了共同促进,相互切磋,“夫是会发起,于小学教员,不无意外劳苦,而此五年之中,教育之进步如何,个人之心得如何,试凭良心一问,即洞若观火。” 考察昆明县劝学所举办的第四、五、六届观摩会,可见其进益完善之处。速记员的文本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课堂空间,这里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参观者与教授之间的研究问答,通过讨论与表决的形式改进了教学方法,而教学文案的详细记录也显示了教师敬业的态度。由此可见,时人对于观摩会多持肯定评价。
四、结语
民国教育的发展一波三折,新旧教育之争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去向的艰难选择。 正是由于报纸上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成绩,我们得以窥见民初新思潮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实态,或者说它是这一时期人们探索教育过程的一个客观呈现。虽然报纸在报道上带有很大主观导向,其宣传的意图也可见一斑,但是这并不完全影响我们对当时教育的基本判断,相反它为我们从不同面相理解民初教育提供了机会。报纸的报道将教育过程公之于众,为大众提供了阅读与感知的机会。人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上课的,老师是如何教授的,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教授的目的又是什么。教室这个空间里不仅有学生和教师,还有参观者,正是由于参观者的存在使得教学内容得以公开化,教学方法得到讨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讨论是浅显和不足的,但它毕竟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从阶层方面讲,在教育场域里包含了政府人员,这不仅说明政府对于当地教育的关心,还关系到救亡图存的强国梦。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教育的身影已然出现,并且纳入救亡图存的秩序里。她们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女性知识分子觉醒与“自我”认知的进步,这重新界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舒新城曾指出,教育活动与现实政治、社会风习、时代思潮关系密切。 经受过民初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在面对巴黎和会谈判时,走在了救国爱国的前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新时代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基础,五四之后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注释:
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刘玉梅,吕志茹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5-267页.
京师学务局是民初北京地方教育的行政机构,1912年由京师督学局、八旗学务处改设,下设总务、中学、小学和通俗四科。
京师教育报出版宣言[J].京师教育报,1914(1),第1页.
王裕恩.致友人论观摩利益书[J].京师教育报,1914(11),第2页.
萧茂昌.小学观摩会之价值[J].昆明教育月刊,1918,2(10),第40-42页.
梁治华.民国四年五月高等小学观摩会:试述水之浮力[J].京师教育报,1915(18),第13页;李玉旒.民国四年五月第四次小学观摩会:试述水之浮力.京师教育报,1915(19),第13页;孙国安.民国四年五月第四次小学观摩会:试述水之浮力[J].京师教育报,1915(19),第13-14页;李文治.民国四年五月第四次小学观摩会:何谓折光[J].京师教育报,1915(19),第12-13页.
刘毅.民国四年五月高等小学观摩会:试述盐酸之制造法[J].京师教育报,1915(18),第14页;程文秉.民国四年五月高等小学观摩会:试述盐酸之制造法[J].京师教育报,1915(18),第13页.
李文志.民国四年五月第四次小学观摩会:试述火药之成分及其性质[J].京师教育报,1915(19),第13页.
雷良波,等.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漢: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280页.
本社特设文艺观摩会简章[J].学生,1917,4(2),第132-137页;文艺观摩会第一次征文披露[J].学生,1918,5(2),第132-139页;会报:文艺观摩会第一次比赛写字揭晓[J] .学生,1919,6(8),第148-149页.
本公署公牍:指令良乡房山涿县劝学所呈涿良房三县本年在良乡县举办观摩会简章请示文(十月四日)[J].京兆公报,1919(113),第29-32页.举办观摩会[J].京兆通俗周刊,1919(33),第11页.
昆明县劝学所直辖县城乡立各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第六次教员观摩会修订简章(附表)[J].昆明教育月刊,1919,3(4),第74-103页.
郭树勋.第四届小学教员观摩会第三视察区第二会区研究录(附表)[J].昆明教育月刊,1918,2(8),第72-85页.
昆明县劝学所直辖县城乡立各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第六次教员观摩会修订简章(附表)[J].昆明教育月刊,1919,3(4),第74-103页.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799页.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