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2019-09-09 01:20周怡安简韬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2期
关键词:脱贫教育

周怡安 简韬

摘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真脱贫的重要任务,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脱贫难度大、脱贫效率低,要准确把握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素,贫困对象教育差是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不仅要在推进教育脱贫上做到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更要开展高中特色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做到真脱贫、脱真贫,通过技术培训、知识推广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到贫困地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关键词:教育;脱贫;代际传递

一、深刻领会教育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扶贫脱贫工作,特别是在不同场所多次阐述教育对于脱贫扶贫工作的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习总书记曾撰文要求“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考察河北,强调“治贫先治愚,要努力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语重心长、包含感情的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扶贫工作要采取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教育培训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大政策,教育脱贫作为其中之一,责任光荣、使命重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务必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教育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一)教育脱贫是落实扶贫脱贫政策的关键举措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铺排力度大、频率高、规模广、成效好,相关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显著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而在众多的政策和举措中,教育脱贫扮演着既是幕后但有极具深远影响的角色。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特别是党中央将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之一,这奠定了教育脱贫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育脱贫是提升扶贫脱贫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

贫困地区群众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在于过多依靠帮扶脱贫,没有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缺乏稳定长远脱贫的内生动能。教育部调查表明,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扶贫脱贫的工作效率。教育脱贫在扶贫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扶贫脱贫工作效率,教育脱贫的关键作用无可比拟。

(三)教育脱贫是夯实扶贫脱贫成果的有效手段

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教育的贫乏。如果仅仅是在公共投入、基础建设、产业扶持、社会保障上下大力气,忽略了教育的意义,那么返贫只是时间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夯实筑牢扶贫脱贫的胜利成果,将已脱贫群众的致富内生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帮扶的手段无法替代。

二、准确把握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要素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既探索了一条有特色的脱贫扶贫道理,也切实改善了一大批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途上,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口脱贫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经济红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缺乏。这些也导致返贫致贫问题突出,贫困代际传递的情况依然存在。

(一)脱贫难度大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首要原因

根据调查,我国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大多处于“老革命区、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缺乏、信息沟通交流不畅,很多家庭最基础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导致劳动能力、教育程度低下,摆脱贫困的能力不足。同时,农村存在小集体、小团体,少部分的脱贫容易导致利益纠纷、群体矛盾、家族冲突等,这些使得脱贫难度大,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较为普遍,难脱贫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首要原因。

(二)脱贫效率低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普遍现象

过去曾采用漫灌、输血式的方式来扶贫,成效微弱。主要体现在扶贫资金指向不准,扶贫项目粗放,针对性不强,扶贫效率较低。同时,很多干部的能力素质不适应新形势,还习惯于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开发管理模式,在精细化、系统性、科学观上存在弊端,脱贫效率低,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情况时有发生。党中央准确找到症结,进行部署安排,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将大力提升扶贫效率,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困境。

(三)贫困对象教育差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基

贫困群体大多在贫困地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学习的能力较差,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教育孩子学习。他们经常认为,自己都是有上顿、没下顿,哪里还谈教育和长远发展,“一代穷、代代穷”在贫困地区较为普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思想,不从教育的源头将贫困扼住,代际传递也无法破解。

三、扎实高效做好教育脱贫的几点思考

(一)要做好“主人翁”

教育工作,既是教書,更要育人。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在教育脱贫这场大战、硬战面前,都要牢牢树立“主人翁”,以舍我其谁的姿态,向贫困宣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教会学生生存、生活技巧,真正让他们走出校门就踏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这是职业院校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应尽职责。如我院在组织学生大二期间就开展“职业知识技能竞赛”,对现场进行模拟、对知识进行实际考评,模拟出项目现场、模拟出工作实际,确保他们学到手、学入脑、用得上、用得好;湖南省2017年启动“贫困县和偏远地区学校精准培训”项目,在省内的高职院校中遴选优质教师团队,设定“课程改革与研究”、“课堂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等为主题的三大模块,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传授给偏远地区的中职教师,并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回访,点对点的进行帮扶,让偏远地区的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接触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技术;贵州的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就是采取新颖、多样的方式,给群众传授党中央扶贫思想、传授脱贫攻坚的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传授市场信息化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海南的夜校通过电视台、网络等形式,各项培训课程做到公开、公示,有力有序的推进;湖南长沙的福临镇开设乡村广播,每天下午6点广播新闻实事,并聘请农业方面和农科所专家和技术员,在春耕、秋收等时点进行育秧、除虫方面的专业知识讲解。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知识传播者,树立了主人翁的姿态,着力如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使得后来人在脱贫扶贫、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奋斗历程中,才能走的更加坚定。

(二)要下好“先手棋”

许多贫困家庭,不光是经济贫困,更多是精神贫困、教育贫困,观念上的贫乏和落后,让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因此要想真正消除贫困,打赢脱贫的攻坚战,需要在教育上下好“先手棋”。教育扶贫脱贫要涵盖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既要重视职业教育、校外教育,更不能忽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从一开始就树立教育理念,要确保从学前教育起,让每个贫困家庭的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到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各级政府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力量,提升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脱贫能力,为脱贫扶贫工作注入强大的内生动能。如现在推行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保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能接受到公平的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行动,正在让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普通高中普及攻坚计划,率先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免除学杂费;高等教育中,为贫困家庭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机制;部分院校开展了教育扶贫脱贫结对帮扶,全体教职员工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帮扶帮教,包括提供学费和住宿费减免、协助买卖土特产、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一些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也进驻农村,采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帮助更多贫困的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多种多样的从教育层面对于贫困家庭的帮助帮扶,既让他们看到党和政府的全心服务,更给了他们自立自强和强大的能量。

(三)要当好“服务员”

要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脱贫扶贫“五个一批”工程,在统筹推进中,树立大局意识做到相互支撑,又“敢为人先,舍我其谁”迎头直上,为其他工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师资配备、资源整合上“对症下药”。讲到教育扶贫,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帮助几个孩子上学,但现实中,很多贫困学生在硬件上并不缺乏,反而是师资力量很弱,要通过社会力量,开展异地办学、支教等,特别是阿里巴巴开展的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和奖励计划,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另有很多社会组织建立留守儿童学习交流中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关爱;长沙县高桥镇对于不同的贫困家庭、贫困农民,依据经济基础、受教育程度、进行区别化扶贫,确保精准、高效。湖南省的“精准扶贫”政策也收获到了一系列的成功。通过这些既对学龄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也确保向社会人员进行培养培训,真正做到服务脱贫、教育扶贫。

参考文献:

[1]刘永富.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形势与任务[J].时事报告,2016(01).

[2]朱之文.扎實推进教育脱贫,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

[3]黄承伟.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8(02).

[4]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村发展,2016(07).

[5]柳建平,刘卫兵.教育是如何帮助脱贫的?——基于劳动力职业选择作用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8(01).

[6]蔡连玉.教育脱贫的本科教育责任及其履行[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

[7]杜栋.“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学习习近平教育扶贫相关论述的体会[J].党的文献,2018(02).

[8]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7(07).

[9]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05).

[10]张琦,史志乐.我国贫困家庭的教育脱贫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7(03).

[11]闫起磊,胡星.挖掉穷根在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14-03-07.

[12]薛二勇,周秀平.中国教育脱贫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17(12).

[13]卢冲,庄天慧.精准匹配视角下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脱贫成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05).

(作者单位:周怡安,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韬,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猜你喜欢
脱贫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