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 张欣 宗晓萍
摘 要 我国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探索发展“新工科”。从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出发,提出通过立足区域经济,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协同+交叉+创客”互融互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闭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形成服务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链条。并以河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介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新工科;校企合作;创客空间;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4-0066-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chnology, new indus-try and new mode” of Chinas economy, it urgently need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ubjec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paper proposed the training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buil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collaborative + cross + creator”, train the“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construct the “closed-loop” feed-back mechanism, develo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chain. Taking the automation specialty of Heb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ker space; higher education; automation specialty
1 前言
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重塑,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超过发达国家提供强大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与倡议都要求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需要大量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1]。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及创新的重要使命[2]。2017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就多次组织高校深入探讨,探索发展“新工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实现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新工科”,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也为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 关于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具有跨界性,而學校单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工程教育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新工科”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3]。对地方高校而言,地方性是其重要属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重要职能。因此,地方高校发展“新工科”必须结合所属区域特征[4]。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学科类别丰富且文理资源互补,具备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条件;但由于前些年校企合作模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目标都未能达成。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急需大量高质量、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改革,迫在眉睫,然而“改革≠重建”。地方高校应把握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界能力的多元化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链条。
3 破除行业壁垒,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发展新经济背景下,学校单主体人才培养的模式难以满足人才需求,只有校企协同,建立“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种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1),才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个性化培养。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真正建设符合未来需求的大学教育。
“两条主线”是指学校教育和企业参与两条主线。吸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代表市场辅助高校人才培养定调,才能培养接地气的跨界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个平台”是指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和实践竞赛三个平台。校企协同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融合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行业、学习与实践的资源和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四种能力”是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动力,达到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培养规格。
构建“交叉+协同+创客”互融互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目标,构建“协同+交叉+创客”互融互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图2)。“交叉”是指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理论结合实践,以OBE项目教学为抓手,把企业生产实际引入课堂,建立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关联,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协同”是指校、企双主体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创客”特指“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孵化创业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的灵感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和个性发展。
校企协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培养“双师型”队伍,丰富实践竞赛平台 本着“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原则,校企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实践竞赛三大平台,并通过校、企和教师的桥梁作用,将三大平台联结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图3)。
学校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做报告,协同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助力“双师型”师资培养;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和平台完成教学任务,并用学生实践、创新的典型案例丰富教学资源;校企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能促进成果转化,还能在“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创新实践主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三大平台相辅相成,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又符合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能促进企业科技攻关问题解决,一举实现多赢。
构建“闭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和社会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不仅要重视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应该综合社会各界的反馈,构建由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闭环”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良好运行极为重要[5-6]。图4所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采集来自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评价并综合反馈给学校,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结合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反馈促进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 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以河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
近年来,河北大学多渠道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大批教学实践成果,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自动化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之一,校企合作探索成果尤其显著。
开展多维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 与英利新能源(中国)有限公司、飞凌嵌入式公司等本地名企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成立“英利班”“卓越班”,落实校企协同培养的探索。
与罗克韦尔、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晋联合(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名企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获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5年产—学—研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鼓励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指导完成,其中2016届毕业设计“双导师”比例达到48.8%,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工程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
凝聚特色,打造集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厚德创客空间 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文理渗透、理工交叉,成立河北大学厚德创客空间,重点开设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和创业孵化等创业扶持内容,研发智慧医疗平台、智慧体检系统等多个成型产品,在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赛银奖,实现河北省零的突破。同年,厚德创客空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学生创新竞赛屡获殊荣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成绩突出。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大赛以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与大唐电信的深度合作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为参赛主体,按照“企业技术、企业命题、企业评审、企业招聘”开展学科竞赛,旨在培养产業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比赛作品全部以行业标准进行评审。学院选派的三个代表队分别取得河北省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办学实力增强,辐射效果显著 自动化专业所在学院办学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017年获批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工程专业继2014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后,2017年通过复评;自动化专业2017年首次申请工程教育认证获得受理;2017年,学院申报的《构建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电子类专业人才“认证+融通+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7月,科学网发布题为“河北大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通讯,并且被今日头条、中国经济时报网等媒体进行转载,辐射效果显著。
5 展望
校企合作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合作平台的日益丰富,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但就相关制度建设而言,尚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加强,例如:明确校企双方的具体职责与权限;制定政策,保障企业来校工作人员待遇;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增强政府的协调职能;等等。随着这些工作的陆续深入开展,定会增强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依存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刘洁生,方丽.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C]//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06.
[3]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2):31-35.
[4]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51-52.
[5]刘捷.在本科教育中嵌入企业资源的新尝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189-192.
[6]曾德伟,徐明华,沈洁.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5):222-224.
[7]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