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邑刚,白 龙 ,丁 彬,李 娜 ,王海咏,杨启萌 ,宫庆涛,李 慧 ,闫家河*
(1.临邑县自然资源局林业站,山东 临邑 251500;2.新泰市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山东 新泰;3.山东省经济林管理站,山东 济南;4.商河县森林保护站,山东 商河 251600;5.商河县林业站,山东 商河 251600;6.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 泰安 27100)
桃蛀螟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1854)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总科Pyraloidea草螟科Crambidae斑野螟亚科Spilomelinae多斑野螟属Conogethes Meyrick,1884[1~2],准确的中文名称为桃多斑野螟,别名桃蛀野螟,幼虫俗称蛀心虫、钻心虫等。桃蛀螟寄主植物众多,广泛危害桃、杏、梨、板栗、石榴、荔枝、枇杷等果树,以及玉米、向日葵、蓖麻等40余种作物[3~8]。该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华南、西南等多数省(市、区)均有记载和分布,国外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及大洋洲部分国家[4~6]。Inoue&Yamanaka(2006)根据成虫外部形态和雌雄外生殖器的差异,将原来称谓的桃蛀螟划分为多斑野螟属的3个近缘种: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1854)(即危害果树和农作物的蛀果型)、松蛀螟C.pinicolalisInoue and Yamanaka,2006(即危害松、柏、杉等裸子植物的针叶型)和小斑桃蛀螟 C.parvipunctalis Inoue and Yamanaka,2006(体型明显小)[6,9]。2012年,王静结合前人对桃蛀螟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的描述,首次采用分子标记方法,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明中国的桃蛀螟分为桃蛀螟(蛀果型)和松蛀螟(针叶型)两个不同种,将原桃蛀螟近缘种区分开来[8]。据上述研究结果,京、津、冀、豫、鲁等地蛀害桃、杏、栗、石榴、核桃等果树和玉米、高粱、向日葵等农作物的,均属典型的蛀果型桃蛀螟 C.punctiferalis。
桃蛀螟的年发生世代数各地不同。文献报道,华北地区2~3代、华东地区3~4代[4],辽宁1年1~2代、西北3~5代、华中5代[5]等等。2013年以来,在鲁西北地区商河、临邑等管理粗放的核桃园,发现桃蛀螟危害核桃果实,此前桃蛀螟在鲁西北地区的发生世代不明确,也无危害核桃的记载,给防治带来不便。2015年以来,根据桃蛀螟的趋光性,我们在林间设置测报灯,对桃蛀螟成虫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对幼虫危害核桃果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1 材料仪器祥辰牌XC-CP002型测报灯 (济南祥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OLYMPUS-SZX7-1063型体视显微镜、培养皿、捕虫网等。
1.2 观测及研究方法
1.2.1 成虫发生期观测 在山东省商河县域内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 (其中东北部、东南部毗邻惠民县,西北部和西南部靠近临邑县),选择周边分布有杨树、榆树、枣树、白蜡等片林、林带、四旁杂树偶有农田的林缘,各安放1台自动虫情测报灯,2016~2018年的3-10月,每晚18~19时至翌日晨5时许自动开关灯,每天清晨收集、记录灯诱的桃蛀螟成虫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1.2.2 幼虫危害情况观察 5-7月间,采集和观察核桃树上的幼果,调查虫蛀果,饲养出蛹和成虫,确认种类;定期采集和剖检核桃果,观察卵和幼虫孵化、蛀食情况,调查虫果率及危害特点等。
2.1 成虫发生期2016-2018年,根据每天灯诱结果,以5天累计蛾量为单位,绘制桃蛀螟成虫发生曲线图(图1)。
图1 灯诱桃蛀螟成虫发生曲线图(2016~2018山东 商河)
2.2 桃蛀螟世代及发生期分析
根据每天灯诱结果,结合图1,人为划分桃蛀螟成虫各世代发生高峰期,见表1。
2.2.1 发生世代
图1显示,2016~2018连续3年,桃蛀螟在鲁西北地区1年有4个成虫高峰期,而且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重叠,显示3年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由此推测该虫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为5月底至6月初、第1代成虫高峰期是7月上中旬、第2代为8月上中旬、第3代为9月中旬。表1结果显示,3年之间越冬代成虫始见日相差很大,分别为3月20日、3月1日和4月7日,相差30多天,但是陆续诱到成虫的起始时间相差比较小,分别为4月22日、4月27日、4月25日。这样,由于越冬代成虫出现时间较长,持续近3个月,导致以后各代发生期出现重叠,虫态混发。部分发生期延迟的,1年发生3代。
表1 灯诱桃蛀螟成虫发生期统计表(2016~2018山东 商河)
由表1知,2016-2018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分别为3月20日、3月1日、4月7日;第3代成虫终见期分别为10月24日、16日、26日和16日。也即每年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始见成虫,每年10月中下旬终见成虫。几个年份中,2017年监测结果最为特殊,其成虫始见期为3月1日的1头,随后为3月3日的23头、3月14日的1头,直至4月15日第4次出现后,成虫的羽化才逐渐连贯起来。查看当时气温,2月26日至3月3日,日均温6.4℃(3.7~8.8℃),明显高于2月26日前5 d的 0.6℃(-2.1~3.6℃)、前 10 d的 2.9℃(-2.1~11.1℃);日最高温平均14.8℃(10.1~17.6℃),明显高于2月26日前5 d的 7.0℃(0.8~13.4℃)、前 10 d 的 9.8℃(0.8~16.2℃),从而有利于成虫提早出现。
由图1和表1知,第3代成虫发生数量最多,为全年最高值,是其他各代的2~10倍甚至30多倍;其次是越冬代,第1代成虫数量最少。分析认为,越冬代蛾量少,主要是越冬期间部分幼虫死亡,虫口基数降低,而且成虫活力差,不能良好繁殖,导致第1代成虫数量降低;第1-2代成虫量较少,与寄主丰富度有关;而第3代蛾量最大,与8~9月玉米、向日葵、大豆、高粱等大田作物普遍种实成熟有直接关系。
除监测结果确认桃蛀螟在商河县1年发生4代外,根据有效积温法和历期法均可予以验证。
2.2.2 有效积温推算法
桃蛀螟的有效积温,按产卵前期为3 d计算,16℃、20℃、24℃、28℃和 32℃五个温度下的桃蛀螟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的时间为93.59 d、49.69 d、37.65 d、30.4 d和 28.69 d[5]。2015~2017年 3年间,商河县5~9 月的日均温分别为 20.5℃、25.2℃、27.2℃、25.3℃、21.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桃蛀螟1个世代历期分别约为 45 d、35 d、32 d、35 d、44 d;据此大致推算,完成1个完整世代,5-6月间平均约42 d、7-8月间平均约33 d、9月间平均约45 d。根据有效积温规律,5-9月150多天时间里,桃蛀螟完全可以完成3个世代,此后9月中下旬出现的第3代成虫产卵、幼虫孵化、部分发育至老熟幼虫越冬。
2.2.3 历期推算法
桃蛀螟在河南省的各虫态历期[3],第1~3代卵期为 8 d、4.5 d、4.2 d,越冬代 6 d;第 1~3 代幼虫期为 19.8 d、13.7 d、13.2 d,越冬代 208 d;第 1~3 代蛹期为 8.8 d、8.3 d、8.7 d,越冬代 19.4 d;第 1~3 代成虫寿命为 7.3 d、7.2 d、7.6 d,越冬代 10.7 d。据此,卵至成虫羽化,第 1代 36.6 d,第 2代 26.5 d,第 3代26.1 d,春季越冬代蛹期19.4 d。商河县与河南省纬度相距300~600 km,气温明显低于河南省,故历期必然延长。推算在商河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第1代约40 d,第2代约30 d,第3代约30 d。
举例为证。根据监测,2017年商河县5月29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按产卵前期3 d、第1代历期约40 d,推算7月11日为第1代高峰期;第2代历期30 d,推算8月13日为第2代高峰期;再经第3代历期30 d,推算9月15日为第3代高峰期,最后以第4代 (越冬代)老熟幼虫越冬。根据表1,2017年第1~3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为7月9日、8月17日、9月19日,与上述历期法推算结果甚为接近,同时这也是实际监测结果和历期法推算结果的相互验证。
2013-2014年6月,我们在商河县张坊镇部分管理不良的核桃园发现有较多虫果,起初怀疑为广泛危害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Yang,1977。采集大量虫果饲养至大龄幼虫并羽化出成虫后,方确认为桃蛀螟。近几年,采集发现的虫果均为桃蛀螟危害,尚未发现核桃举肢蛾或其他蛀果害虫。
据观察,危害核桃的主要是第1代桃蛀螟。在商河县张坊镇、怀仁镇和临邑县理合务镇、宿安乡的核桃片林和四旁庭院零星核桃树上,5月上中旬即可见卵,散产,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高峰,产卵部位多在核桃青果中上部果面。单果卵量,多为1粒,偶有3~5粒;颜色由初产的白色渐变为淡红色,至孵化前为褐色或暗红色。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爬行寻找某蛀入点,多在对腚果或果与枝叶相接处蛀入,也有较多在青果顶端蛀入,果面有小伤口的多从伤口处蛀入。先蛀食果皮,后蛀入果内串食,蛀孔处排出细丝缀合的褐色颗粒状虫粪,后期与食物碎屑将蛀孔封住。随着虫龄增大,幼虫由皮下蛀食果肉,再蛀入果核内取食果仁,受害果发黑、霉变、腐烂,完全失去食用价值。1个果内一般有幼虫1-2头,有的3-5头。幼虫从5月中下旬开始蛀果,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多在果实内做薄茧化蛹,有的脱果后在树皮缝隙、果实相接处、树下的作物秸秆内、枯叶间化蛹。
管理粗放的核桃园,核桃果受害率较高,一般为10%~20%,高的达30%~40%。桃蛀螟虫果加上同时期发生的核桃黑斑病,病虫果率有的高达60%以上,果农损失较重。而喷药防治规范的农户,则虫果率显著降低,仅为1%~10%,危害明显减轻。
在商河和临邑等鲁西北地区,桃蛀螟寄主众多,除广泛危害杏、桃、核桃、石榴等果树外,还广泛危害玉米、向日葵、高粱、大豆等农作物以及苍耳、曼陀罗等草本植物。商河县8-9月间几乎未见核桃果受桃蛀螟蛀害,其第2-3代幼虫应广泛危害其他果树、农作物和草本植物。
2.4.1 物理方法 根据桃蛀螟成虫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可于4月中旬起在核桃园内或周边,按1 hm2挂1盏的标准,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也可在园内或树上挂性诱捕器诱杀雄蛾、糖醋液诱杀成虫。同时,可于5月上旬喷布杀菌剂后实施核桃果套袋。
2.4.2 生物方法 可使用8 000IU/μL苏云金杆菌SC 1 000倍液果面喷雾,或利用白僵菌、赤眼蜂等进行防治[4]。
2.4.3 化学方法 鲁西北地区的商河和临邑等县,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有2病1虫:即前期发生的细菌性黑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和桃蛀螟、中后期发生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iamense及C.fructicola[14~15]。桃蛀螟幼虫一旦进入果内,几无有效防治手段,必须抓住卵和幼虫孵化初期这个关键环节和发生期,进行预防和除治。防治桃蛀螟应与黑斑病、炭疽病协同进行,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羽化及产卵期间,每10 d左右喷药1次,连喷2~3次,选用1%甲维盐EC 2 000倍液+25%灭幼脲SC 1 500倍液[16]+20%噻森铜WP 600倍液,或者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 2 000倍液+25%灭幼脲SC 1 500倍液+20%比唑嘧菌酯EC 2 500倍 (或45%咪鲜胺WP 1 000倍液)等农药组合,重点喷布果实和叶片正反面。
3.1 根据成虫灯诱和性诱结果,桃蛀螟在鲁西北地区1年可以发生4代,4个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是越冬代的5月底至6月初、第1代的7月上中旬、第2代的8月中旬、第3代的9月中旬。这个结果与北京市平谷区[11]、河北省唐山市[12]、山东省泰安市[17]1年发生3代的研究结果不同,但与河南省1年发生4代的结果相符[3]。中国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桃蛀螟的发生世代,从1年2~3代、3~4代甚至3~5代都有报道[3~4,10~13],各地监测结果不尽相同。在商河,由于越冬代成虫持续期长,晚出现的部分个体可能1年发生3代。
桃蛀螟在鲁西北地区的发生世代,以上仅为成虫监测结果,今后需结合田间继代饲养出各代幼虫,结果更为准确。
过去研究认为,桃蛀螟以老熟幼虫越冬[3,5,12,18],但在中国北方地区很多越冬老熟幼虫或者未老熟幼虫不能安全越冬[5]。在商河,10月中下旬仍能灯诱到不少成虫,且有的年份10月中旬仍能性诱到雄蛾。我们分析认为,桃蛀螟在鲁西北地区的越冬虫态,以老熟幼虫为主,有部分应为非老熟幼虫,因为10月中下旬气温很低条件下的第3代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很难发育至老熟幼虫;也不排除少量以成虫越冬,否则难以解释商河县3月中下旬甚至个别年份3月1-3日即诱到较多成虫的现象。程登发等2001年在河北廊坊、2002年在山东长岛北隍城海岛用姊妹灯诱虫器监测,均证明桃蛀螟具有迁飞能力[19]。根据这一研究结果,不排除中国北方地区3~4月间出现的成虫是由南方地区迁飞而来的可能性。桃蛀螟的具体越冬虫态,有待继续试验研究。
3.2 在鲁西北地区,危害核桃的主要是第1代桃蛀螟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成虫主要产卵于青果的中上部果面,果实与果实或果枝、果叶相接处蛀斑最多,果实受害率最高达40%以上。应采取物理法、生物法与化学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防治关键期应抓住第1代卵期和幼虫孵化期进行。
3.3 可试验植物诱杀法利用桃蛀螟成虫对部分农作物嗜食性强、喜产卵的特性,在核桃园外围周边,于早春种植桃蛀螟最喜危害的向日葵、春玉米(4月15~20日种植两种作物,覆膜更佳。向日葵播种后25 d即5月10-15日现蕾,此时即可吸引成虫产卵;而现蕾至开花需25 d,即6月5~10日开花,此时正值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春玉米一般于播种后50~60 d即6月5-15日抽雄吐丝开花等,此时为越冬代成虫羽化中后期),招引成虫产卵、中后期集中处理,虽不能完全阻截成虫产卵危害,但可降低核桃受害果率。然而该方法有一定风险性,可能导致核桃园内蛾卵量增加、受害加重。大面积应用前,应先进行局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