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黄国才
教学总是以教材为例子“教”学生“学”,使学生获得并逐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阅读教材, 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激发思考、陶冶性情、精进表达等。总之,教学即引导学生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化”教材为应得素养。
读课文,既要一篇一篇地横向读,还要与前后教材比较着纵向读,以理清脉络、前后联系。比如,文言文,三年级下册选的是《守株待兔》(寓言,选自《韩非子·五蠹》),前面三年级上册选的是《司马光》(传记,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后面四年级上册选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
1.课文类型。
本册课文类型丰富,可读性强。文学类有古诗、寓言、故事、散文、童话、现代诗,实用类(信息类)有说明文。
2.课文特点。
统观全册28 课,概而言之,有“新”“奇”“正”的特点。
“新”,表现为新入选和新样式。与人教版教材比较,新入选的文章约占一半。新样式,如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标题新(“备忘录”第一次出现),行文也新(四种小动物四个小标题);再如《池子与河流》,“用诗的形式来讲”寓言故事。
“奇”,表现为想象奇妙和表达奇特。(1)想象奇妙。如《尾巴它有一只猫》的开篇和结尾。这种“天马行空” 式的奇妙想象不仅在童话一组4 篇课文里,还出现在课文《肥皂泡》里等。(2)表达奇特,包括奇特的开头与结尾、奇特的段落、奇特的重复(反复)等。如《我变成了一棵树》以人物的语言开头,并且一句话为一个自然段;以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尾, 并且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小真的长头发》引用一个人物的一次说话竟分了5 个自然段(这种表达形式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中),连续3 个自然段段末用“还有呢……”引出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第2~6 自然段,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几乎一模一样。如此奇妙的想象和奇特的表达极大地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能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语文“多么好玩”。
“正”,即课文蕴含的都是正能量,传递的都是正确的价值观。(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除了古诗词,还有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名言警句以及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传统节日”。(2)培育良好个性品格之“正”,如《我不能失信》等。(3)激发想象力之“正”,如习作单元“这样想象真有趣”。(4)丰富的文学审美之“正”,如名家散文、民间故事等。
3.有挑战性的课文。
“陌生化”的课文,如冰心的《肥皂泡》,写的是“我”小的时候最爱玩的一种游戏——吹肥皂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则,现在的孩子对这种游戏很陌生——现在基本不会有孩子玩这么“土”的游戏了。二则,作者遣词造句让我们感觉很陌生, 如描写肥皂泡的颜色和形状:“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三则,陌生的想象世界——集中在第5 自然段——想象肥皂泡飞的去处以及“我”内心的感受:“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 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显然,作者赋予“肥皂泡”某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是什么呢?非得联系冰心的其他作品不可了(课后“资料袋”做了很好的提示)。
比较复杂的课文,如秦文君的《剃头大师》。作者先写小沙怕剃头, 每次都是被押进理发店的;接着写从来没有给人剃过头的“我”给他剃头;最后写小沙还得被迫去理发店剃头。作者有意详细描写小沙在理发店剃头和让“我”剃头的不同表现, 来表现小沙的个性特点。从这点看,故事的主人公显然是小沙,但是文章的标题“剃头大师”又是指“我”。这样写用意何在? 课后思考题“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难度相当大。
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如“有趣的故事”这组课文(第八单元)篇篇都在一千字以上。这么长的故事,教什么、怎样教? 需要教师紧紧把握“语文要素”(概括情节与复述故事)展开教与学,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线”(隐性的人文主题和显性的语文要素)组织结构单元内容,使“语文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检测,并且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融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
隐性的人文主题在单元导读页提示,并隐含在课文中; 显性的语文要素在单元导读页提示,并在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 (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语)、口语交际、习作以及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中明示(见下表)。
单元 人文主题描述 语文要素描述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二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一 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四 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三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五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爱因斯坦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六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八 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更多的思考七 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纵向看,隐性的人文主题是宽泛的,涉及自然(如大自然、天地间)、文体(如寓言、故事)、思维(如观察力、想象力)、童年生活等,这些人文主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显性的语文要素则不然,每个单元都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作出提示(习作单元例外)。阅读要素,聚焦感受力、理解力的培养,如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阅读要素之间联系紧密, 体现发展性,如概括能力,从“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起步,到“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再到“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再看表达要素,三年级习作聚焦“写清楚”,如: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横向看,隐性的人文主题与显性的语文要素联系密切。因为人文主题反映在课文中,语文要素又因课文而异,如:寓言主题(人文),要求“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想象力主题(习作单元),要求“感受想象的神奇”和“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习作单元,是聚焦想象力的——读想象力极强的童话故事,感受大胆想象的奇妙;编想象故事,体验想象世界的美妙。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和琢磨作者怎样把“大胆奇特”的想象编成故事,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教与学的目标任务。
《小真的长头发》极其夸张地写小真头发的长度和用途(可以钓到鱼,可以套住牛,可以当被子盖, 可以晾衣服……)。编故事的技巧比较简单,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写,让主人公小真说自己的长头发,并且以重复“还有呢……”“而且啊……”来推进故事发展,颇有“孩子气”。
《我变成了一棵树》更“无厘头”地将“我”变成了一棵树,并让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住进小兔等各种小动物,甚至连妈妈也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还在里面吃东西。编故事的技巧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物对话;二是心理描写——“我”由于变成了树不能发声;三是巧妙地设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增强故事的艺术性。
两篇习作例文更适合三年级孩子“模仿”。《一支铅笔的梦想》写了“一支老憋在抽屉里的铅笔”的五个梦想。从内容上说,铅笔不管有什么梦想——都受铅笔“形”的限制(如萌出嫩嫩的芽儿、长成长长的豆角、当鸟儿的船篙蚂蚁的木筏、当小松鼠的撑竿小猴子的标枪),这就是想象的合理性。从表达形式上看,一是结构简单,文章开头、结尾呼应,中间五个“梦想”各自成段;二是情节重复,五个“梦想”都是“第……个梦想,是……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构段。看,作家都这么编故事,有什么难呢?卢颖的《尾巴它有一只猫》,更有些“强词夺理”的味道,“猫”可以说“我有一条尾巴”,为什么“一条尾巴”不可以说“我拥有一只猫”? 有意思吧?
是的,既然是想象,就要“奇特”“奇妙”,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无变成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受拘束不受限, 好玩! 从想象力的培养来说,“好玩”出想象力,“好玩”出创造力;从阅读这种作品来说,在“好玩”中获得审美乐趣;从写想象故事来说,“好玩”就是好写。
这是编者选文的用心所在。同样,“初试身手”的设计和习作(奇妙的想象)的设计,一以贯之。
一旦读懂了教材,离用好教材就不远了。用好教材,首要的是用好教材丰富的资源,落实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语,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抓手”,更直白地说,是教与学的重点,也是教与学展开的思路。所谓“一课一得”,就是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适时与同学讨论交流,以及必要时借助老师点拨提炼,完成课后练习或课前导语提示的要求。
比如,第八单元“有趣的故事”,阅读要“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习作要根据提示,“大胆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注意,是“编”童话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中感受开心、引发思考。
比如,教学精读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1)识字写字教学,重点教学“卷”(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顾客把一卷布料放到桌上”)。“卷”是多音字,比较难写,有文化内涵。教学时一要了解其构形理据,“卷”,形声字,篆文从“卩”(“”,人屈膝而跪的样子)。二要系统归类区分,如“卷”下“”(仓、危)、“巷”下“巳”(包、导、异)、“岂”下“己”(忌、改、记)、“起”中“”、“忆”旁“乙”,都是容易写错的,不妨在此归类。教了“卷”,其他11 个字不必全教。(2)落实课后练习,培养朗读、默读、概括、复述和编故事的能力。练习一:“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读出人物的语气,一是注意通过标点符号来表现不同的语气,如:“秋天?夏天?春天?……”“就在冬天。”“这么慢啊!”这些对话中“? ”“。”“! ”各表达不同的语气。二是通过人物特点和话语内容本身来揣摩语气的抑扬顿挫、快慢急缓,如顾客性子“急”,说话语气自然就“急冲”,匆匆忙忙,裁缝性子“慢”,说话语气自然就“平稳”,慢条斯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话语内容以及生活经验, 琢磨、练习,辅以必要的讲解、示范。练习二:“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表格的填写,需要检索信息并简单概括,其实是概括“故事情节”的训练——从阅读能力上说,故事阅读最重要的是概括能力(概括情节)和表达能力(复述)训练,在此过程中受到文学审美陶冶——同时,为复述故事搭建一种“支架”。这是统编教材从二年级第1 课《小蝌蚪找妈妈》正式提出“复述”以来的第12 次复述(二年级开始练习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单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六年级说写梗概)。若在规定的两个课时内,学生能够朗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味道”,又能根据表格(情节)提示复述这个故事,就能基本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至于选做题 (假如裁缝是急性子, 顾客是慢性子,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讲给同学听)可以再安排一节课,开个“故事会”——鼓励编创新故事,也允许复述课文。
?
再看略读课文《方帽子店》。课前导语:“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一要“说说”“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内在包含,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这“意想不到的”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二要复述。
为配合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语文园地专门设置了“交流平台”,以提示怎样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比如,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难懂的句子有“哪些方法”? “交流平台”以四位同学对话的形式提醒:
甲: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乙: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丙: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丁: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交流平台”怎么用? 既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多种方法”有一个了解,然后在阅读课文(包括课外阅读)遇到“难懂的句子”时主动运用,也可以从学生阅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句子”的理解中总结(包括教师点拨)出种种“方法”,然后再看看“交流平台”的提示(并补充之)。
这些特别设置的资源包括“阅读链接”“资料袋”“选做”“小练笔”等。
“课外阅读课程化”“阅读与习作各占半边天”是统编教材的基本理念。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些理念,教材还编排了若干特别内容, 给教与学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资源,以“便教利学”。(1)阅读链接(《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 各编排一次),旨在扩充阅读量,引导阅读更多与课文相关的文章。(2)资料袋(《纸的发明》《蜜蜂》《肥皂泡》各编排一次),侧重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章篇目, 同样是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作者的更多著作(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读教材,内在包含了教材中介绍或推荐的文章或书籍。(3)选做(《赵州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各编排一次),顾名思义,选择着做——有余力、有条件、有能力的同学做,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选做题, 可不是每个三年级的学生都能“编”都能“讲”的。当然,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能者多劳,不能者少劳或敲边鼓”,“能者”可编/讲完整的故事,“不能者”可合作,各人编/讲某一个情节。(4)小练笔(《荷花》《我们奇妙的世界》各编排一次),旨在落实“向读学写,读写结合”理念,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如《荷花》第2 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写出“荷花不同的样子”的,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仿照着”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材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张力,必然生发多元理解,必然要求创造性实施,只要用心琢磨,必然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