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帅 冯时少秋 朱鸣飞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就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其核心素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主要可以被区分为“功利模式”以及“信仰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从属于全然不同的表现形态,能够对学生起到的正向作用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培育模式所使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互不相同的。下面,本文就从两个培育模式着手,简单分析了其具体实践过程,以期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践行流程
大学还是那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需要涉猎到诸多环节,其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往往需要由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培育过程需要由多个内化以及外显环节循环往复,通过持续性地教育渗透使得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能力。在培育过程中,认知是最为基础的环节,而认同则是核心要素,践行是学生深度了解并且愿意接受的最终归宿,三者互相连接并且互相作用。培育过程由外到内,其主要流程是:认知→认同,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所认同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而践行工作则是由内岛外,将主体的认知全部转化成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循环往复的观念培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准必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践行过程
(一)信仰模式
“信仰模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全是,其自身具有强烈的永动特征以及重组的稳定性,一般来讲,信仰模式可以被区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认知→认同→践行模式。普遍来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必须要从理论知识方面着手,通过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其产生对社会的良性思考,在此基础之上,由相关教育者领导学生渗透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利用实践来对自己的认知做出核验。在这一模式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认同高度以及实践效率。
其次,认知→践行→认同→践行。在这一认知模式之中,学生首先需要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而后开展践行工作,用以核验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当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体验之后,其自身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而后学生继续进行实践,用以证明自身的认同感。在此模式之中,第一次践行从属于核验环节,而第二次践行活动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
再次,践行→认知→认同→践行。这一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最开始就已经执行了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其自身获得了大量正向体验,而后为了充分了解自身获得正向体验的来源,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理念,在后续的学习进程中对其产生认同心理,而后在自身知识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深度践行。
就大学教育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流程来看,其所囊括到的模式具有多种,仅仅从信仰模式来看的话,就能囊括出多种形态,由于认知、认同以及践行之间的循环往复特点,因此所采用的培育形式是可以是全然不同的。
(二)功利模式
“功利模式”以及“信仰模式”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表现吧形态,如果培育主体“缺省”,那么“功利模式”就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心。“功利模式”主要依靠于各种互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其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间接需求。如果将“功利模式”做细分处理的话,那么可以将其区分为以多种,这里主要以认知→践行模式作为叙述基本。这一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接受完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以后,自觉地践行相应内容。这一过程并非是因为学生存在价值观上的信仰认同感,而是因为学生知道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自身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便是“功利模式”,“功利模式”和“信仰模式”理论上来讲,都是在认知、认同以及践行三者之间循环往复,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功利模式”存在相应的目标,是来源于物质或者价值方面的满足。除认知→践行模式以外,还有多种“功利模式”,本文不再加以赘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践行模式的方向
如果仅就过程模式的本源来看,需要着重强化“信仰模式”下的教育。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明确“信仰模式”下的学生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不存在功利性目的。因此,“功利模式”最多只能充当“信仰模式”的基石。在继续拧实际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要着重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以此来为其后续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铺垫。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是执行后续培育工作的前提要素。除此以外,教育人员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批判性思维,以此来保证其能够充分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各种负面观念做摒弃处理。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成长到某一阶段之后,教育人员需要着重从学生的理论知识着手,协助学生渗透到生活实际之中,以此来帮助学生将自己认同的知识观念做践行处理。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来看,教育人员需要重点把控是薄弱环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强调国家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相对完整的社会观念,在此基础之上执行相应的个人层面的教育。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看,这些都是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传统美德,因此培育起来并无困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中的“民主”“和谐”相对较难教育,其所涉及层面过于广泛,介于此,教师需要着手从这两点入手,使得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能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的“自由”这一点必须要着重教育,尤其是要解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为学生正确解释当前社会之中的“不合理”现象以及“不公正”现象,这是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完整认知能力的基础。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深度培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的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要全方位地深化“信仰模式”的应用,結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以此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周东华.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党政论坛,2017 (12):7-12.
[2]李忠军,钟启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1):16-20.
作者简介:冯帅(1997.11)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