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尧
摘要:绝句是诗歌重要体裁之一,有唐一代,名家辈辈出,佳作纷呈。绝句要于区区四句之中,最集中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切身感受,作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极强的概括力。唐人绝句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创作惜墨如金,字无虚设,融情入景,诗中有画,着意营造意境,且善于通过细节描摹生活,表达意绪,取得了额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结构上回环跌宕,曲尽其妙,同时独辟蹊径,力求新颖独到。
关键词:唐人绝句;艺术手法;意境;细节;创新
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体量最小,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六朝时期已出现以“绝句”命名的诗作,至唐代而达到极盛。唐人绝句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兼备,格律整齐,为历代之冠。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云:“考之开元、天宝以来,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以此而论,唐人绝句不啻为唐诗的缩影,至今深受读者的青睐。究其原因,除思想内容的深刻、广泛而外,艺术手法的卓异超绝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绝句体量虽小,然诗家皆以为易作而难工。作者必须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极强的概括力,方能于区区四句之中,最集中地表达思想感情或切身感受,即使是些小景物或生活细节,也能由此及彼,余味悠长。刘禹锡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梅尧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对于绝句而言可谓至要之论。清代王士禛论诗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绝句尤其如此。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论文人摹绘物色,有“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八字,借以说明绝句的特色,十分恰当。具体说来,大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惜墨如金,字无虚设
诗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凝练的形式,其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精炼的文学语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绝句尤其如此。五言绝句仅20个字,七言绝句也只有28个字,可谓是“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要在如此有限的文字中写出含蓄隽永,韵味十足的小诗,的确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刻苦严谨的写作态度。试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为例。李白以此为题作过两首诗,其一古风,其一绝句,前者110字,后者28字。在前一首诗从登庐山入笔,详细描摹了庐山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的壮阔景象和“歙如飞来电,隐若百虹起”的不凡气势,继而写诗人“乐名山”“心益闲”的感慨,收笔处表达了归隐山水的愿望。而在绝句中,诗人以“遥看”的角度从远景入手,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仅十四个字即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不寻常,其飞流而下,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同是李白的作品,前一首直至者甚少,而绝句《望庐山瀑布》则广为传诵,这显然与其短小精悍、高度凝练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不无关系。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代陈婉俊评价此诗云:“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成一片,故奇。”这首小诗浑然一体,寄思深远,表现了作者抑郁的心情和不随世俗沉浮的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确是一字一景,字字都经过了诗人的精心选择和锤炼,实在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寒江独钓图”。古人云,小诗“无闲字易,有余味难”。《江雪》之所以经得起反复吟咏,还在于每个字所构成和传达出的诗情画意。正是历历宛在眼前的诗境与画境,才赋予了这首小诗的悠远超俗的境界。这种在创作上惜墨如金,字无虚设的态度,是唐人绝句能达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境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融情入景,营造意境
诗歌透彻、深刻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境的营造。所谓意境,是指在抒情性文藝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一种艺术世界,它是“意”和“境”的结合,是作者通过捕捉富有典型意义并最能寄托思想感情的风物,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精心构思而成。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具体到诗歌里,就是诗所传达出的那种可以想象到和感觉到的生活画面和思想感情的总和。细细玩味李白、王昌龄、王维、王之涣、岑参、刘禹锡、杜牧等一批绝句圣手的作品,便会发现,他们无不在意境上下功夫,严格遵循形象思维,处处用形象说话。试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丝毫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水天茫茫和久伫江边怅然若失的诗人形象,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情深意挚。再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对于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一反以往文人悲秋的传统,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这一切正得力于“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美妙意境的营造。
三、诗中有画,善摹细节
倘要写景能历历在目,必须撷取自然景物中最鲜活的部分来刻画;倘要细致入微的表现人物的情感风貌,则要善于把握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摹情状。只有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才能给读者以丰富深刻的感受。唐人绝句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譬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首句写玉门关外漫漫无际的黄沙与白云相连,令人顿生荒远之感,第二句则愈显空旷寥廓,给人以心理上巨大的冲击。“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写冰雪消融的初春季节,胡人远遁,战士们牧马归来,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大地上,戍楼间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虽是边塞风光,却抓住战事间歇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恬静安详、和平宁谧的气氛。同样是写边塞生活,戎昱《塞下曲》之“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则描绘了战争结束,数千匹战马在黄昏的秋草中奔腾而归的景象,显得大气磅礴,雄浑壮阔。唐人绝句中另外一些诗句所摹写的画面则迥然不同。如“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夜晚来临,江水落潮,在朦胧的月色里,对岸的瓜州小城灯火阑珊。诗人愁绪满怀、落寞孤独的羁旅情状跃然纸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则又是另一幅图画:辽阔的南国大地,莺鸟啼唱,绿树映衬着红花,村庄傍水,城郭依山,酒旗迎风招展,迷人的江南风光令人心旌摇荡。以上几联,无论写漠北风光还是写江南景色,无论写边塞生活还是写羁旅愁绪,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是都能撷取生活色彩最鲜明的部分,点燃勾画,构成富有诗意的画面,把读者引进诗的境界。
唐人绝句中除了善于描绘典型画面,对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的描摹也是俯拾皆是。譬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等等。这些诗句均能把握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动作、神态和细节而能一笔传神,表现出人物微妙含蓄的思想情感。
四、回环跌宕,曲尽其妙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览无余是诗文大忌。绝句离首即尾,要表现较多的内容,更须曲折回环,才有咫尺千里之妙。因此,开阖跌宕,委婉回环,又是唐人绝句在构思上的一个特色。明明是写闺中少妇愁绪难遣,却偏要从“闺中少妇不知愁”(王昌龄《闺怨》)写起;明明是写客居他乡,日夜思念故乡咸阳,却偏说“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明明是写兴亡之感,却偏偏强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夜泊秦淮》)。其他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或写边关将士长歌当哭,或写生活中的不幸和悲剧,无不以委婉回环见长。还有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千古名句,更是笔力纵横,回环跌宕,真可谓尺幅千里,诗小而意远。
五、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是文学作品普遍追求的艺术效果,诗歌对含蓄和韵味的要求更高。所谓“韵味”,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清代诗人王士禛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王氏所说的神韵,是指诗歌须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事实上就是要求诗歌要有“韵味”。这一点在唐人绝句表现得尤其突出。要做到作品令人回味无穷,则既要刻画入微,又不宜一切说尽,应留给读者品味的余地,寓实于虚,寄意言外。请以两首绝句为例: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这首小诗描写了一个深闺生活的小情景,塑造了一位颦蹙独坐、满面泪痕的女子形象,她的寂寞和幽怨落实到一个“恨”字上,恨的对象当是一位远别或负心的男子。然而,这仅是字面的描绘,细加品味,不难理解,这“恨”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爱恋,此“恨”实在是由“爱”而生,至于爱恨交加的那个人是谁,就连诗人也无从知晓。整首诗文字浅显却言短意长,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此诗起首便交代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环境:行宫寥落破败,宫苑中花朵寂寞地开放。当年的红颜宫女如今已年老头白,只能一起闲坐,怀念玄宗年间的往事。所怀何事?诗中虽未明说,想必也是可伤之事。唐王朝从开元到天宝,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诗人通过这短短的20个字,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全诗以小见大,巧妙含蓄,宋人洪迈评价此诗说:“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在此类绝句中,一切都是欲言又止,詩人仅仅提供了一个日常生活的镜头,至于个中真味,则留给读者去仔细咀嚼。
六、独辟蹊径,力求创新
诗贵含蓄,更贵创新。创新首先是在生活中要有独属于个人的发现,不重复别人的意境,随人学步,写出人人意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内容,这也是唐人绝句的魅力之一。唐代诗人善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思想感情,力求新颖独到。譬如燕子来去本事本是寻常景象,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只属于刘禹锡的创造,就能寓无穷的感慨于这平常的眼前景物之中,言人所不能言。再如表现乡愁的诗,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而唐人绝句却多能从诗人特有的生活体验出发,独辟蹊径,表现同一主题而能各臻其妙。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极重要的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样一个本应全家团圆的日子,诗人却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栈,在孤寂中思念家人。但在诗人笔下却并不直抒个人的情感,而是别出心裁,从家人的角度写去,揣想家中亲人此时也许正在想念自己,在灯下“说着远行人”吧。如此写来,比直抒胸臆更能感动读者。
再如刘皂《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作者客居并州十年,日夜思念故乡咸阳,归心似箭,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返回。后来因事暂时离开并州去往更远的朔县,此时的并州反倒像是成了故乡。对作者而言,即使是客居的并州尚且无法得归,更何况咸阳?诗中的“望并州”只是为“忆咸阳”作铺垫,仍然是写“归心”。有了这层铺垫,则远客思乡之情表现得愈加深透。这种“透过一层”的写法的确堪称独辟蹊径。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绝句的空前繁荣和巨大成就,是诗人们这种苦练苦吟和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的结果。有唐一代,绝句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表现出多方面艺术才华,以上所论,不过列其大端而已,即便如此,也可管中窥豹,见唐人绝句艺术于一斑。
参考文献:
[1](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叶萌.唐诗的解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5]葛兆光.唐诗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6]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